中国人变美真的太太太太太太难了,从建国这70年说起
时尚
时尚 > 女人天下 > 正文

中国人变美真的太太太太太太难了,从建国这70年说起

10.1的直播 想必大家都看了吧!

大多数人的关注点,都在帅帅的军哥哥( 或者美美的军姐姐 )和先进的武器——但群众方阵又有几个人真正看懂呢?

简单例子,下面这两个方阵的着装,你能辨认出时代背景和特征吗?

▲ 左边是60年代流行的军装,右边很好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着装颜色偏好。

比如说这俩:骑自行车和艳色西装,都来自哪个年代——你又认出来了吗?

▲可能是你妈妈年轻时的时代,香港回归时流行穿西装,服装也反映了当时的时尚。

简妮我看网上有人评论,说群众方阵的衣服都太鲜艳了,看起来土里土气的——

但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样的颜色选择就非常可以理解,开国大典时也是这样红绿配的:

▲所以说不定是在致敬呢?

而这种艳色审美,不仅表现在方阵,更表现在上一辈的日常偏好

▲拍照喜欢用艳色,装修也喜欢用喜气洋洋的颜色,最好还有酷炫灯光(右图是朋友家的背景墙)

也别嫌弃上一辈审美土气——

咱们年轻一代不也经常感慨吗:为什么日韩小姐姐的皮肤又好又会打扮,而我们却经常画虎不成反类犬呢?中国人变美,为什么好像特别难

▲ 不可否认,日韩偶像还是很有市场的。

而提到国人审美,很多人会消极的想到,千篇一律又不够自然的网红脸,或前段时间引起热议的「露肤自由」。

▲算是当下审美中,较为消极,不够发达和多元化的一面

但,若我们梳理一遍「中国审美这70年发展」,你可能会发现:中国人变美,不是特别难,而是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难了

但,难并不是我们退却的理由——正如祖国的方方面面一样,我们要做也能做的,正是在困苦中求进步

而今天,就借祖国70年生日的机会,从「审美」这个小角度,聊聊祖国如何在不易中发展。

01

功能性审美

对生活在今天的人来说,即使你并不特别爱打扮,也多半认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爱美、想要变美乃人之天性

但,时光倒回70年,这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天经地义」的需求,其实有30年都处在不被满足,甚至被否定的状态。

翻看建国初期照片,当时普遍的服装是「列宁装」或「干部装」:

▲左:苏联传来的列宁装;右:干部装——你爷爷很可能就有一套,还很珍惜呢!

60年代 意识形态收紧,群众普遍穿着绿军装

而到70年代,虽然政治限制降低,但由于生活水平限制,人们依然普遍穿着蓝、灰等暗色调宽松衣着,以方便工作、耐脏耐洗等功能性需求为主要考量。

▲左:60年代流行的军装;右:Bruno拍摄的70年代群众

法国记者罗伯特·吉兰,曾不无薄地描述过当时的中国:

红色中国是一座「蚂蚁山」,而六亿民众是栖息其中的「蓝蚂蚁」。不管走到哪里,人们都穿着蓝布衣服

▲当时拍摄的照片——虽然不完全是蓝的,但整体色调很暗

要理解当时的穿着偏好,简单归因为「穷」,显然是不够的——虽然穷确实是重要限制

另一重大影响,来自于政治,或者说文化审美观念

民国时期 ,欧美文化大量流入,知识分子以穿着西装为「进步」:

▲左:胡适穿西装;右:徐志摩穿西装

而女性穿着,除了较为简化的民国学生装外,能勾勒身材曲线,体现女性魅力,但又有中国元素的旗袍大受欢迎:

▲左:林徽因学生装;右:老上海明星胡蝶穿着旗袍

中国人的审美和时尚并不差,从当时的画报就可见一斑:

▲对镜精细化妆、精致、优雅、流行,我们都有

但,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差异,民国服装和西式服装,都被认为是「属于腐朽的旧社会」的,应被抛弃

一个细节:《上海滩》中的许文强,标志型单品之一是他的呢帽——

▲两版许文强,都保留了呢帽这个经典单品

但建国后,呢帽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单品,上海呢帽店的生意也就每况日下。

而作为「新中国」,我们当有新式审美。概括一下,大致是崇尚「整齐划一、硬朗朴素的劳动美」。

当时的中国人,无论男女、无论老少,无论职位、无论寒暑,基本都穿着同一类衣服

▲穿着干部服的同学合影

如前所说,50年代流行干部服,而60年代流行军装——拍结婚照依然会穿着!

▲左:60年代的军装结婚照;右:60年代香港影星「长城三公主」——可见差异

70年代,意识形态限制有所放宽,但由于物质条件限制,人们也只能通过细节来装点自己和生活:

▲左:70年代引入外国电影;右:70年代用头花打扮——我小时候也经常被这么打扮呢!

难得的,还不止是「敢于打扮,能够打扮」的社会氛围——

对今天的女生来说,想要彰显女性魅力,穿鲜艳裙子、显身材、露肤、留长发、擦香水,都像呼吸一样自由

但这也并非理所当然:建国初期,女性多穿着「列宁装」——这从苏联传来的衣着,本是给男士穿着,但到我国后则男女一视同仁了。

▲列宁服,还会配上帽子和腰带,是当时的时尚

60年代,人们所崇尚的女性形象,是邢燕子式的劳动美

短发 ( 多为刘胡兰头 )、面孔宽阔而有力、脸颊有阳光照射留下的红印,绝无脂粉烫发气息。身材敦实强壮,衣着多为宽松的裤装——性别差异在衣着打扮上被大大淡化

▲左:当时的模范人物邢燕子;右:当时的招贴画。

除刘胡兰式短发外,麻花辫也依旧流行——但当时流行的,多为不甚讲究的短麻花,核心是简洁朴素

▲左:章子怡在《攀登者》里的麻花辫,其实就当时氛围来说算很精致了,化妆在当时也被限制;右:电视剧《渴望》刻画60年代女工生活,主角刘慧芳就是短麻花

虽然旗袍在建国后短暂复兴,但在60年代被归为「四旧」,逐步被淘汰

女性的穿着也好,打扮也好,基本都向「男性化」「劳动化」发展:

▲建国初期穿着,旗袍、干部装和背带裤都有,以方便劳动为主要考量

然而,用今人的眼光看, 爱美之心 可能会被压抑,但却一定会存在——

即使是政治氛围最敏感的60年代,知青们依然会用发夹卷出短期卷发,用凤仙花染红嘴唇。即使在最困难的时代,人们依然会欣赏美、追求美,因为那是对美好生活期望的一部分。

当时,虽然旧式服饰不便穿着,由于意识形态接近,苏联的「布拉吉」( 连衣裙的俄文 )和花衬衫倒很受欢迎:

▲图为Dior当时的宣传画,红衣是Dior模特,背景是苏联女性穿着布拉吉

虽然跟当时的欧美时尚比,碎花布拉吉精致得有限——上身为衬衣款式,方便工作,剪裁也较为宽松,不衬身量。

但相比于干部服和列宁服,连衣裙起码凸显了女性特征。而花花的图案和鲜艳的颜色,也无疑为人们的生活增加了色彩

▲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很简陋,但当时的女青年穿着布拉吉时都满脸喜色

上图还有个有趣的细节,是女生的发质——虽然头发留成漂亮的马尾,但从发梢处还是可以看出发质毛躁

原因也不难理解:今人洗发水、洗发皂、护发素、发膜一应俱全,而当时的女性,洗头基本靠皂角、肥皂甚至洗衣粉,发质能好才怪。

遗憾的是,布拉吉在60年代也被认为是「修正主义」,因而被批判。长麻花辫也逐渐演变成更好打理的短发

▲左:当时女青年穿着布拉吉合影;右:短发也通过刘海和丝巾打扮

从当时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看,这种取向一定程度上是无奈的——建国初期须保持团结,整齐划一可增加凝聚力,也便于管理

但人性始终也有追求个性的一面——这在今人觉得理所当然的需求,在当时,只能表现为宽大干部服下摆,偷摸摸地露出的一点点鲜艳内衬

▲当时的服装,是高度整齐划一的,但牺牲了个性化和多样化

而即使到了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70年代,人们的打扮能力依然是受限的,不过限制从「不敢打扮」变成了「没条件打扮」:

▲当时画眉用的是火柴,这还不是人人都能用上的。

由此,中国人的变美事业,由于种种限制,可以说先止步不前了近30年……短暂的落后,几乎是无可避免的。

所幸,中国人不会停下追赶和发展的脚步。

我们承认,我们曾经短暂落后,但我们更相信,我们不会一直落后——

02

开放与发展

年轻人几乎都不可避免地嫌弃过老一辈的审美,2015年,知乎网友肥肥猫所写的神帖「中国人的审美大致位于什么水平」就引起了广泛共鸣

▲韩版英伦风和中式家装的吐槽,真的很到位了

而大家特别喜欢吐槽的一点,是妈妈辈们照相,不仅总喜欢穿得五颜六色,带着各种夸张饰品,还总喜欢举着丝巾:

▲非常经典的妈妈辈合影;刘晓庆这种满身罗翠式装扮,也很符合上一代审美。

相比于功能性审美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是越来越强烈了:

基于开放的环境,这阶段人们受欧美港台影响都很多,穿着更鲜艳,款式更夸张时尚,保守度也大大降低。

▲以当今的审美来看,这样的穿着在日常都算是“比较大胆”。

对于当时在暗色调里过了30年的中国人来说,鲜艳的颜色往往意味着一种不一样,一种「我有打扮」的精气神——

▲1979年电影《甜蜜的事业》中,开始出现裙装和艳色,无疑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经过那个年代的人,大多数都偏好喜庆的艳色:这偏好不仅体现在妈妈辈的旅游照,也体现在甲方们对产品配色的执念。

你可以吐槽他们审美不高级不时尚,但如果真的了解过那段历史,应该会对这种偏好更多理解

而到 八九十年代 ,人们越来越崇尚外来服饰和时尚:健美裤、喇叭裤、皮夹克、蛤蟆镜等都风靡一时。

▲原来广场舞不是现在才开始流行,8090年代就开始了

对于当时的民众来说,欧美文化冲击不仅表现在时尚单品,更表现在思维和知识

欧美电影中出现的比基尼,曾让国人大为惊诧:“原来女人可以穿得这么性感!”

▲比基尼原先是一颗原子弹的名字,因为这种着装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无异于一次核爆

或多或少受当时欧美文化影响,这个阶段的导演开始刻画与性相关的情节,也开始体现女性的性感。

而张艺谋大导演,回忆起那个年代时依然激情澎湃:拿一本弗洛伊德就可以谈恋爱,大家对于求知的欲望可称亢奋。

▲1977年恢复高考,人们的求知学习欲望也非常热烈

80年代末摇滚和霹雳舞更是占据了流行乐坛的半壁江山:

▲当时的摇滚乐有多红?想想王菲和窦唯吧。

对欧美文化的激情,其一是因为被封闭和压抑的太久;其二是因为与现存观念全然不同,差异产生吸引……

而其三,也确实因为当时的中国人在打扮水平和审美观念上,大大落后欧美

当时的电影《庐山恋》和《牧马人》中,都有华侨与国人女性同框镜头:对比颇为惨烈

▲相比于当时欧美的精致奢华,又不失简洁优雅。我们只有硬朗朴素,显得单调很多。

不仅是欧美,当时群众的文化取向与审美偏好,也很多来自于港台

琼瑶剧 自80年代就大热于内地,简妮我就是看《青青河边草》长大的。而钟楚红不仅在香港红,她甚至带动了爆炸头在大陆的流行。

▲现在看来,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的回忆

《大众电影》中,常有港星出现,但不知为何,选的图都不是很漂亮,可能反映了当时的审美偏好。

▲每个时代有其审美,只是当时的海报没有展现出王祖贤和林青霞的神颜啊

对于先进又有吸引力的美感,人们第一反应往往是模仿

80年代时,我们的模仿还停留在单纯模仿穿衣。90年代,就已经进化成对妆容配饰等整体风格的模仿

▲ 90年代有更多的发型、妆容和饰品的细节

而出于种种限制,这个阶段的模仿往往是盲目的,并非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精细考虑过,进行过扬弃的:

何晴和陈红都是大陆数得上的顶尖美人,她们的优势,在于端正精致的古典情绪美。

但90年代的她们,也都模仿过钟楚红的爆炸头造型,效果相当可怕:

▲这个爆炸头看上去一下子老了二十岁

局限在讨论美或时尚,单纯罗列事实,很难真正做到「梳理」,也很难让我们明白。我们究竟落后在哪,又该如何奋起直追

由此,不妨看得更深入一点:为何这个阶段如此流行欧美港台文化及审美,又为什么这个时期人们的审美观是这样?

功能性审美对应的,往往是高大全但冷冰冰的形象——但真正让我们感同身受、让我们动容的,一定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

▲ 邓丽君的甜美情歌,象征着当时人们想触碰又收回手的爱情

爱情已成为今天电视剧的主要题材之一,人们也早已习以为常。但专门唱甜美情歌的邓丽君,在70年代末,则被批为靡靡之音,她的歌也成为禁歌

但人对爱欲的追求是永恒存在的,《芳华》中就有相关情节:黄轩饰演的角色,在听到邓丽君情歌后情不自禁告白,在那个年代是冒大不韪的——很难想象!

而今人回看琼瑶,会觉得她「你只是没了一条腿,而紫菱失去了她的爱情!」台词很搞笑——

▲爱情和一条腿,你会选择哪一个?

但换个角度,也正是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对爱情的追求被过分压抑,以至于「爱情至上」的琼瑶,成为了恰当其时的反弹

而人性所追求的,不仅有爱,还有

90年代的港风,那种坦然性感、自然风情的态度,无论是对当时的人还是今天的人,都会被其吸引——经典永不过时

▲赌神的经典形象,让邱淑贞成为「性感」的代名词

而即使早在80-90年代,我们就不仅限于吸收,也懂得消化输出——我们自己的电影,也有类似的转变

当时的流行电影《街上流行红裙》的主演赵静,回忆起这部电影时,认为最宝贵之处,是让大家认为劳模也可以有爱美之心,不再是高大全冷冰冰的完美形象。

▲劳模不再是一个刻板沉闷的形象,“红裙”代表了当时人们内心的解放

只有当人性需求被尊重,个人意识才可能有发展空间,审美才可能有更强生命力,发展得更多样:

《街上流行红裙子》这部电影中,不仅引入了流行,还引入了个人特色——

下面的画面非常经典,大家都穿着红裙,但款式又各不一样,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所以那个时候追流行,也不完全是盲目追求

而另一部电影《红衣女孩》,则首次表现了「勇于不一样」的个人精神。

▲《红衣女孩》中,红衣女孩走在街上,背景都是灰扑扑的,但他很特别。

即使大家都不明白为什么她要穿的不一样,她还是坚持勇敢做自己

回想下上阶段,人们只能在宽大的衣服下摆,露出少许艳色内衬来展示不一样——这看似简单的一步,其实要多勇敢才能走出来啊!

不同于很多人的认知,「时尚」这个词,其实从80年代就相当火热了:

▲对比原时代普遍较暗的衣服,浅色的着装让人眼前一亮

这部《庐山恋》当年超级红,女主张瑜可以说是第一代偶像

当时超火的电影庐山恋,女主共计换了43套服装,颜色或淡雅或鲜艳,区别于长久以来的暗调——可谓最早的时尚电影

而上文提过的《街上流行红裙子》,不仅让对美的追求成为社会话题,还使得「斩裙」这活动开始流行。

▲当时有斩裙,今天有艳压,咱们玩的都是人家玩过的东西啊。

从《大众电影》封面,也可小窥时代脉搏变化:

80年代初时还是刘晓庆军装,80年代后期,衣着颜色越发鲜艳。而90年代时 不仅是衣着,连同妆容和发型都整体向欧美造型模仿

▲刘晓庆是画报上的常客,可见其当时在内地的流行程度

94年的《我爱我家》中,已经各种装扮都有,不乏 打扮时髦 的。

而97年瞿颖在《有话好好说》中,把站在那个时代的时尚尖端女青年演得活灵活现。

▲这个时候其实就很敢打扮啦!

且,不同于上时代只能用白粉、红纸、火柴偷偷摸摸地化妆,这个时代化妆品,已经越发丰富。

▲你的化妆技巧,搞不好还不如这个女生哦

不过,相对港台,我们化妆技术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港台明星的妆容要更干净些

就连今天的小年轻特别喜欢的 追星 ,也都是 妈妈辈们玩剩下 的:

庐山恋中的经典镜头,是女主举起丝巾——是不是看着很眼熟呢?

▲ 其实就是在「致敬」这个经典镜头啦!

如果你年龄跟我相近,可能会记得小时候也这样玩过纱布( 往往是盖电视机的 ),不用担心,我们应该是模仿新白娘子传奇

▲应该还有人是模仿林诗音在头上插扇子

就连跟着电视剧穿衣,也完全不是什么稀奇事。

80-90年代,日剧《血疑》大热,人们纷纷追求穿幸子同款的毛衣,和大岛茂同款的风衣:

▲所以现在追什么想你色、星你色,妈妈也应该理解啊。

总体来说,这个年代 大量的文化产品和审美观涌入内地 ,大家有了更多的选择,对美的追求也越发强烈——

这一切不仅要感谢祖国的经济发展,也要感谢我们的文化,对个人发展和幸福越发重视。

但依然有缺憾。这个时段,我们的主要角色依然是被输入,而非主动输出。当时内地的女艺人只能到港台出演配角,陈红和蒋勤勤就是例子:

▲实际上她们的美貌完全不输,只是缺少很好的机会

不仅如此,在被输入时,我们也更多是 盲目的全盘模仿 ,而 缺乏思考和欣赏 ——而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国家和人民的 进一步发展

03

混乱吸收与输出

我们的读者,应该大多经过2000-2019这时期。但如果问大家「如何概括这阶段」,对绝大多数人都会很困难。

原因也不难理解:这个阶段的发展太多方面,也太复杂了!

一方面,我们持续受到港台日韩文化的影响——90年代后半到05年,流行的剧集有:

▲这俩今天看来都很经典,特别是前者,感谢湖南台

《还珠格格》 虽然是大陆拍摄,但原剧本来自台湾的琼瑶。

而这个阶段,日本漫画改编的台剧《恶作剧之吻》大受好评,台湾明星超火!

《流星花园》 的流行特别有意思——当时很多人模仿道明寺欺压同学,搞的这部剧被禁播,但还有很多人偷摸着用DVD看完:

▲ 学生盲目模仿,上面粗暴禁播——都是没经验呀!

不说Twins、SHE、周杰伦、蔡依林这种重磅级,当时杨丞琳还在Fall In Love组合里扑腾呢!

▲不好意思的说,Fall In Love的歌我还会唱呢「明天就像是盒子里的巧克力糖……」

同时期,韩剧《大长今》《金三顺》《蓝色生死恋》也在内地大热——宋慧乔超好的观众缘,就是那个时候打下基础的。

▲那个时代的韩剧特别流行悲剧,主角流行以各种莫名其妙的理由死掉。

而韩剧的种草模式,也是这个阶段逐渐形成的:

▲其实前期的韩剧,种草的野心还没那么明显

从「想你色」到「星你色」,再到《太阳的后裔》的宋慧乔同款发型,感觉她们主要工作是种草,次要工作才是谈恋爱。

虽然,眼下韩流依然当红,从韩偶到韩综,都依然在影响我们今天的审美频道

▲ 不得不承认, 韩国的文化输出 做得真是好啊!

但在这十几年中,我们也确实取得了一些进步

外来文化当然不是洪水猛兽,但如果不加思考,未经细心调和,并不一定会成为助力:

▲包括四大名著在内,我国传统文化电视剧也是暑期霸屏

《西游记》完全由本土造型、本土编剧,广受好评。相比之下,《封神榜》引入了香港团队设计罗马造型柱,但反馈并不好。

《还珠格格》《粉红女郎》《仙剑奇侠传》《美人心计》的成功,都是内地与港台结合的好例子:

▲汇聚两岸三地的帅哥美女

《还珠》的编剧是台湾琼瑶,《粉红女郎》原著是台湾的朱德庸,《仙剑奇侠传》原版是台湾游戏,而《美人心计》主要是林心如班底,但剧本是内地的。

而我们也没有止步于此

纯内地元素剧 ,早期如《大明宫词》、《像雾像雨又像风》、《金粉世家》都是备受好评的经典剧集

▲这三部剧都偏向中式传统审美风格

这期间,海岩剧集也大放光彩,《永不瞑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三部曲,不仅挖掘出了陆毅色气的一面,还捧红了初出茅庐青涩的孙娘娘。

▲之前写男色审美变迁,陆毅是少见的漫画式美男,且有着难得的「色气」

虽然金庸严格意义上算港台作家,但张纪中的金庸剧,确实拍出了港台版没有的内地风味——

早期的《笑傲江湖》和《射雕英雄传》还颇被诟病:

▲左:《笑傲江湖》令狐冲、任盈盈;右:《射雕英雄传》郭靖、黄蓉

我还记得那 时的主要批评是:许晴的任盈盈像少妇,以及周迅的黄蓉声音太低沉。

《天龙八部》,选角、景色、情节、配乐,都到达了一个新高度,现在回头看依然是经典

▲ 也记录了刘亦菲的颜值巅峰

后期虽然《鹿鼎记》和乱发版《倚天屠龙记》略微败了一些口碑。但《神雕侠侣》拍得还可以,可能主要靠天仙的颜值支撑:

▲教主早期靠大汉天子,中期也是靠张纪中的剧打开国民度火起来的。

内地的宫斗权谋剧,更是拍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本来,宫斗剧的始祖是04年的港剧《金枝欲孽》。但09年的港剧《宫心计》拍得特别圣母,反而不受好评。

▲看到《金枝欲孽》脑海里就响起熟悉的背景音:那一亿.......一亿......

而内地接着拍的一系列宫斗剧,包括10年的《美人心计》,11年的《甄嬛传》和《步步惊心》,12年的《宫锁心玉》,15年的《琅琊榜》和18年的《延禧攻略》《如懿传》,都可谓优秀作品

不仅在内地反馈不错,港台都十分痴迷,甚至远传韩国东南亚

▲左:台湾热议《延禧攻略》;右:韩国翻拍的《步步惊心·丽》

就连原来主要依赖引入的偶像剧,我们也在摸索中逐渐进步:

《一起去看流星雨》虽然不乏雷人剧情,但使用翻拍而非直接引入,表明我们已经有自我创作的意识

▲当时美特斯邦威还是周杰伦代言,可以说是那个时候的潮牌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部剧可谓长盛不衰,现在还可以拿来做的表情包。

而其后《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香蜜》《微微一笑很倾城》的成功,也充分说明了:帅哥美女不止港台有,咱内地也绝不少。

▲据说《微微》在海外很受欢迎,杨洋的颜值功不可没啊!

而不只偶像剧,都市剧如《蜗居》《欢乐颂》,轻喜剧如《武林外传》《炊事班的故事》,虽然输出能力略弱,但也称得上是优秀作品——我们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进步!

▲《白夜追凶》更是被Netflix看中,打入了欧美市场,非常难得

而这一切进步,都不是凭空得来,需要不断地摸索、试错、沉淀、创新,才能从生搬硬造到「有选择地吸收,有思考的输出」。

而作为集体智慧和美感的集结,剧集水平的提升,也要靠越来越成熟和多元化的内地明星与审美

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2005年超级女声李宇春夺冠引起热议——

▲当时女性这样中性化的打扮还是比较少见

今天,我们已经能坦然欣赏帅气风的小姐姐,但在当时,李宇春和Ella这种类型的女生常被抨击——回头看,时代真的进步了!

从「不可以女性化」的第一阶段,到「可以女性化」的第二阶段,再到「也可以不女性化」的第三阶段——

我们变得越来越多元和包容,而这从容的心态,也受益于发展的经济与开放的环境

▲ 我们习以 为常的自由选择,其实来得都不容易

我们开始能欣赏帅气,但又不是只能欣赏帅气——女性化的性感也越来越大行其道。

范冰冰 特别受争议那几年,每次穿低胸装都会被媒体批判,现在回头看,这尺度算什么呀!

▲当时这样的礼服已经算非常露了。

相比之下,张雨琦成功转型做性感御姐,不仅靠她的个人魅力,也靠时代发展和审美欣赏的发展。

▲ 张雨绮还是御姐更魅力四射啊。

虽然前段时间,因为热依扎吊带事件,我们还在大声疾呼「中国女生应该有露肤自由」——

▲热依扎没有受当时事件的影响,坚持做自己

但梳理完那个年代,会发现,今天的人能在观念上反思,能和平探讨,能勇敢说出「我自信我就穿」,都是很了不起的进步

有性感,自然也有性冷感:安妮宝贝风在2004年左右大行其道。

那时候,每个自诩为文艺女青年的女生心目中,自己都应该有一头海藻般的长发,穿白色棉布裙和球鞋——当然,还一定要读村上春树。

▲ 有多少头发少大胸的文艺少女,是如何被安妮宝贝 理想形象误导 ,从而走上弯路的?

太过干净纯粹会有些脱离实际,但这不正是文艺青年所追求的调调吗?

当然,也有人不好这口,这些人可能整被郭敬明《小时代》中所勾勒的奢华图景,所深深吸引。

▲还好那个年代没有植入广告,不然郭敬明单靠植入广告费估计都能赚回三倍票房。

而站在鄙视链最高层的,可能是当年的90后

他们用火星文隔离主流文化,以杀马特造型彰显自己的个性和独特——虽然现在想想有点丢脸,今天的00后喜欢用字母简写,也并没有高明到哪去嘛!

▲ 反正每届青少年都喜欢编密码,00后是首字母缩写

而时光再推后5年,日杂风、厌世风、欧美风、国模风都有人追捧,汉服、健身、二次元各种小团体更是比比皆是。

▲今天的人,再不用被整齐划一所限制,各种风格任君挑选

从「畏惧不一样」,到「追求不一样」,再到「把不一样作为日常」,到「包容不一样」甚至「欣赏不一样」——每一层心态转换,得来的都不容易。

比起剧集,我们在服饰穿搭上的摸索时间要略短些,底蕴也略薄些,距离形成优质风格继而输出还需努力

但今天的人提起穿衣打扮,已不再盲目迷信时尚或明星同款,而越来越会有选择性地吸收

▲从盲目模仿,到追求适合,其实是意识的一大进步

从「不可以打扮」,到「没方向打扮」,再到「明星怎么打扮,我就怎么打扮」,最后才到「我是什么样,我要怎样打扮,我适合怎样打扮」——每一点进步都不容易。

这不仅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更是思考能力和审美水平的提升——

▲衣服不止是衣服,更是品牌,是价值,是审美——有这些东西才能卖得贵啊!

感谢科技的发展,现在的人不仅可以选择自己的衣着、改善自己的身材,改头换面也不再是天方夜谭。

▲作为整容大国的韩国,就有不少刻画整容前后对比的影视作品,比如这部《丑女大翻身》

同样是变美探索,看完前面的内容,再来整容及相关审美风潮,会发现特别有规律

早期整容迷信明星范冰冰一度成为整容模板:

▲左边是范冰冰,右边是模仿她,第一眼看上去像,但经不起细看

与其说她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时代的审美,不如说随经济发展,审美一定是向精致化发展的,她恰逢其会。

而后随AB大热,人们又开始青睐日系混血整容脸——但她自己却开始在打扮上降低混血感。

▲左边是ab嫩模时期,右边是模仿她。眼睛比ab更大,但是还是不如本尊

有日必有韩,日系混血整容脸还没红几年,韩系标准肉丸子脸又开始流行,填充额头和苹果肌变得特别流行,少女美越来越受追捧:

▲韩国小姐选美的连连看

在日韩整容模板流行之前,其实审美并没有这么极端偏好少女颜。

而大家耳熟能详的网红脸,其实就是把以上特征全部都杂糅在一张脸上:

▲很多人认为网红脸就是韩系整容脸,其实还是有具体差别的。

范冰冰的尖下巴,混血嫩模的高山根高眉骨,再加韩系填充整容脸的毫无棱角——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算是博采众长。因此,也可以理解受追捧,但整体效果并不好

▲看久了之后,会觉得很不自然不舒服,有些时候甚至不如自然,但略有缺陷的脸。

虽然尝试并不必然指向成功,但只有尝试才有可能进步——在任何领域都是如此。

正是网红脸的风行,让人们开始退后一步,重新思考对美的定义。由此,不同于网红脸的「高级脸」又开始流行:

▲其实高级脸更多是欧美时尚圈审美观的回潮,又刚巧被明星宣传炒起来

但高级脸也不永恒:前几天我还看到有人吐槽高级脸,说就是丑的代名词——

比起讨论孰是孰非,简妮我更想说,不再迷信某一种模板,开始反思,开始思考,已经是宝贵进步。

即使只以我短暂的人生阅历,我们对美和变美的认知,已经在飞速进化:

▲小时候听过蜜蜂与蝴蝶的故事,打扮自己是不被鼓励的,就像右图老师在给孩子「卸妆」

我们这代人的成长环境中,虽然未必强制禁止打扮,但依然是不被鼓励的——爱美之心往往被认为是爱慕虚荣、不务正业,我们缺乏机会去思考美、探索美,变美之路,自然千难万难。

但是这一代的想法可能已完全不同:美让人愉悦,也反映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思想、文化、艺术水平的凝结,我们的进步不只体现在坦克大炮,锅碗瓢盆,也体现在这看似虚无的软实力上。

▲每个时代都有其审美限制和偏好,要考虑更多客观条件的不同

指责上代人不懂Less is more蛮荒谬的,一则他们没有这概念,二则她们Less了30多年,想要More也真的很可以理解——但始终还是要超越这阶段的呀!

精巧自然又多元多样的审美 榜样,会在不远的将来层出吗?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欣赏水平,又会进化到哪一步?未来的「中国美」会变成怎样,会成为输出大国吗?

借用王小波的两段话作为解答和结尾吧:

美丽的事物各不相同,规律也变化无常,但是都有一点相同的东西。它有一种水晶般的光辉,好像来自星星……我希望自己能解读这样的规律,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

有一天我们都会故去,但追求美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故去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