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那些“心理测试图”真的靠谱吗?
时尚
时尚 > 女人天下 > 正文

网上那些“心理测试图”真的靠谱吗?

埃舍尔《Concentric Rinds》,1953年

“超准心理测试!一张图看透你的内心!”你有没有在网上看过这样的标题?将信将疑地做完整套测试后,你有没有查证过这些图片的出处和原理?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一起探究,网上那些“心理测试图”真的靠谱吗?

运动 or 静止

圆圈是转动的还是静止的?

a.圆圈转动很快

b.转速不是很快

c.圆圈是静止的

北冈明佳《旋蛇》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a.你最近压力很大

b.你有一定压力

c.你基本没什么生活压力

做完了测试是不是觉得压力山大?其实这张图利用了周边漂移错觉原理,眨眼或者视线移动就会加快圆圈转动,转速和压力无关!

早在上世纪,心理学家就发现了这种现象。之后,日本立命馆大学的北冈明佳利用这一原理设计了《旋蛇》。这幅作品让他名声大噪,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视错觉的兴趣。欧普艺术(Optical Art)就是利用视错觉原理进行创作的艺术流派之一。

维克托·德·瓦萨列里(Victor De Vasarely)

说起欧普艺术,我们就不得不提起维克托·德·瓦萨列里(Victor De Vasarely)。瓦萨列里是欧普艺术的奠基人,也被称为“光效应艺术之父”。

维克托·德·瓦萨列里《Capella 4B》,1965年

在创作中,瓦萨列里选用基础的原色,以几何形状和线性图案制造出凹凸起伏的视觉效果。他摒弃具象形态和写实色彩,拒绝艺术家的个性因素,强调理性思维在艺术中的重要性。

布里奇特·路易斯·赖利(Bridget Louise Riley)

布里奇特·路易斯·赖利(Bridget Louise Riley)也是欧普艺术的鼻祖之一。她通过对折线的精心排列营造出流动的视幻效果,赋予平面图象以生命力。赖利对于流动错觉的灵感来源于山川河流等自然物象,她认为这种流动的生命感是根植于人类感受力深处的形式。

布里奇特·路易斯·赖利《Blaze on Art Stack》,1964年

而另外两位欧普艺术的代表者,理查德·安乌斯基维茨(Richard Anuszkiewicz)和朱利安·斯丹扎克(Julian Stanczak)则更善于运用鲜艳的色彩来进行艺术创作。强烈的色彩关系制造出光怪陆离的幻觉效果,观者面对他俩的作品总免不了一阵晕眩。

理查德·安乌斯基维茨《Triangular Yellows》,1991年

朱利安·斯丹扎克《Melting in Late Color》,1972年

线条的流动与音乐的动感不谋而合。廖人帅巧妙地将这种视觉原理用在了张靓颖的音乐专辑《Body First》中。视频画面近看是一片密集的折线,远观则浮现出飘渺的人像。这一创意使《Body First》的MV获赞无数并赢得了设计红点奖。

张靓颖《Body First》专辑封面,2019年

A or B

是天使还是魔鬼?

a.天使

b.魔鬼

埃舍尔《Circle Limit IV》,1960年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a.你是一个单纯无城府的人

b.你是一个在单纯外表下有城府的人

看到这个测试结果,你是不是也莫名想笑呢?这张画的作者也许做梦都想不到自己的作品会被冠以如此神奇的读心功能,他就是“视错觉鬼才”——莫里斯·科尼利斯·埃舍尔(M.C.Escher)。

埃舍尔《眼》,1946年

说起埃舍尔,我们都不陌生。永无止境的楼梯、循环往复的瀑布……一切不合理现象在他的笔下都栩栩如生。而其最具特色的创作手法当属形象的拼合与重复。

1936年,来到西班牙旅行的埃舍尔被当地阿尔罕布拉宫中的伊斯兰密铺瓷砖深深迷住,他花费数日去勾画、研究这些瓷砖,并尝试将数学中简单几何图形的密铺原理延伸到更复杂的图像拼合当中。正如他本人所言,数学家们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向广阔领域的大门”,而他运用数学原理所进行的创作也早已打破了传统绘画的定义,成为了一个个令数学家着迷的“悖论”。

埃舍尔《Reptiles 》,1943年

现在,“正负形”、“形形相嵌”等原理常被运用在海报设计当中。日本平面设计师福田繁雄(Shigeo Fukuda)与以色列插画师Noma Bar都是玩转此类创意的高手。二人以高度凝练的形状和贴切的平面化色彩直抒胸臆,视觉语言简洁明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福田繁雄1975年为日本京王百货设计的海报

Noma Bar《Great Jones Street》

当然,再万能的设计手法也必须以创意的想法作为支撑。福田繁雄与Noma的设计看似轻巧,实则暗藏视觉机关。稍加观察,我们便会发现画面里往往藏着另一个形象。如此构思巧妙,方能博观者一笑。

Noma Bar《Trump & the Media》,2017年

立体 or 平面

女孩在拼图里还是拼图外?

a.拼图外

b.拼图里

Rob Gonsalves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a.你是一个空间想象力较好的人

b.你是一个空间想象力较弱的人

你还在纠结女孩究竟是在拼图里还是拼图外吗?观察一下她的影子,答案毋庸置疑。显然,这道题只能判断出你的观察细致程度,至于所谓空间想象力则纯属“胡言乱语”。

菲利斯·瓦里尼《MAMO》,2016年

不过,类似的迷惑性透视原理到了艺术家手中可是大有作为。上面这张图是不是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破碎的色块看似有所关联,却又难以辨认。如果你再四处走走,随着图像的变化移动位置,可能突然之间就能找到这件作品的精髓所在。

菲利斯·瓦里尼《MAMO》,2016年

这件艺术品的作者菲利斯·瓦里尼(Felice Varini)善于在建筑和城市空间上作画。他的绘画只能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看到完整的图像,站在其他角度便仅剩杂乱无章的色彩碎片,但他本人却说:“我关注的是在有利位置之外发生的事情。”

乔治·鲁斯《Anamorphoses》,2011年

同样利用空间透视进行创作的还有乔治·鲁斯(Georges Rousse)。他在废弃建筑中平涂色彩,并通过摄影记录下这个独一无二的画面。乔治认为自己创造了三个空间:真实的空间,他在其中进行装置创作;虚构的空间,他精心打造的空间中的平面;照片中的空间,他按下快门时不可复制的时间与地点上存在的空间。

乔治·鲁斯《Anamorphoses》,2011年

如果上面这两位只是让你摸不着头脑,那下面这两位可能会让你“摸不着墙角”。

雷吉娜·西尔维拉《Abyssal》,2010年

艺术家雷吉娜·西尔维拉(Regina Silveira)和彼得·科格勒(Peter Kogler)善于在室内进行创作。他们将变形的图像精准地布满每个角落,原本规整的空间变得扭曲且惊悚,看似合理的线条创造出一种极具迷惑性的体验。观者在小心翼翼地踏入房间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被自己的眼睛给骗了!

彼得·科格勒《Galerie Mitterrand》,2017年

彼得·科格勒《Galerie Mitterrand》,2017年

看了上述作品,你是不是想大吼一句——“网上传的测试都是骗人的!”其实,谁都知道“一张图看破内心”不过一个噱头,人们在做这些测试时也都是抱着一笑了之的态度放松一下。

艺术家利用视错觉原理进行创作,或是为了研究线条与色彩的可能性,或是为了打破人们的常规感知。但他们一定从未想过,要用自己的一张画来看透复杂的人心。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