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风陵渡」,如何改变中国?
时尚
时尚 > 女人天下 > 正文

金庸笔下「风陵渡」,如何改变中国?

ID | didaofengwu

作者 | 鲁顺民

位于黄河东岸的吴王渡与禹门渡、风陵渡并称「黄河三渡」。 摄影/李平安

「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作家林燕妮语这两句话流传很广。

「神雕侠侣」中让女侠郭襄「初相遇」「误终身」的风陵渡并非虚构之地。这是一个位居山西省芮城县西南角的老渡口。地方不大,却守着山西、陕西、河南三个省的大门。

黄河出山西的古渡口。摄影/秦红宇

相比武侠世界,金人赵子贞的「题风陵渡」简约明了:「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她,背靠三晋大地,面朝滔滔黄河,左手一指是中原,右手一指是秦川。

武侠小说和影视剧的传播固然让这里声名远播,但多数人只沉浸于侠客故事,却并不知风陵渡的真实面目。

「风陵」的名字,从五千年前走来

风陵,听起来文艺又浪漫。其实,她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远比这更厚重、沧桑。名字的诞生,与传说中五千年前的华夏领袖黄帝有关。

风,又叫风后,传说是黄帝的丞相,「淮南子」、「史记」中均有记载,说他发明了指南车,助黄帝大军辨明方向,所以大胜蚩尤。风后去世后,黄帝表彰其功劳,筑封陵厚葬。所谓风陵,即风后的陵墓。

后来,此地最重要的渡口就被命名为「风陵渡」,或名「风陵津」。渡,亦称津。在水运时代,其地位如同今天的公路、铁路、桥梁、隧道。

山西芮城,黄河风陵渡拐弯。 摄影/薛俊

从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进入中游后,黄河经偏关县的老牛湾进入山西省。也几乎从这里开始,长一千多公里的峡谷由北向南纵贯而下,地理上称「晋陕大峡谷」。从这里开始,河西的陕西与河东的山西,以大河为省界。

黄河流入山西第一站——老牛湾。 摄影/薛俊

自有人类以来,峡谷两侧就开始诞生渡口。近代出版的「山西通志」录下名字的黄河中游渡口有70多处,同时两岸收纳有无定河、渭河、汾河等70多条支流。

四周大山大河,「风陵渡」扼守三省要塞。 制图/Paprika

也就是说,一个重要渡口,对应一条黄河支流。风陵渡也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最特别的那个:因为她对应的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

支流与黄河交汇,造就了黄河中游特有的一种地貌「碛」,指水畔堆积的沙石浅滩。著名的碛口古镇就设在一个较大的「碛」上。

峡谷两岸靠水吃水,碛口古镇因渡口而兴。图1:摄影/何嵘;图2: 摄影/谢南华

在金庸小说的粉丝那里,风陵渡被定格为诗意邂逅地。比这更让人感到震撼的是渡口周边的地理形势:万里黄河,九曲回环,其在中游转向下游河段,天然划分了山西与陕西、河南的省界。

风陵渡,是众多渡口的枢纽。 制图/Paprika

这里,是一个近似直角的大拐弯。不偏不倚,风陵渡就扼住了这个拐角。

一渡望三省,串联「黄河金三角」

风陵渡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其极其特殊的区位。她是一个渡口,又不仅是一个渡口。

中华文明诞生前夕,大江南北的史前文化呈「满天星斗」局面。但最终,稳定的文明摇篮定格在黄土高原南部,今陕西、山西、河南交界地带的渭河、汾河、洛河的河谷盆地中,位于黄河拐角附近,呈「品字形」排布,组成早期中华文明的「黄河金三角」。

秦晋要塞风陵渡凤凰嘴,对面是陕西,向西北望即渭河入口。 摄影/樊晋英

从西侯度人、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等旧石器时代遗存,到半坡、仰韶等新石器时期遗址,再到陶寺、二里头等「准文明遗址」,不同时期文化遗址相继地出现在这一带。

汾河汇入黄河。 摄影/薛俊

汾河的晋南首先登场:炎黄时代至今还没有确切可考的考古证据,但最靠谱的考古与记载显示,尧、舜、禹的主要活动场所在晋西南汾河流域,尤其是陶寺遗址的发掘,被一些专家考证为4500年前的尧的都城。

观象台,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 摄影/康辉

伊洛河的洛阳盆地有疑似夏代都城的二里头遗址、商代偃师城遗址,后来又出现了东周洛邑、汉魏洛阳、唐五代洛阳等都城。关中盆地则成为大型政权的龙兴之地,先后上演周、秦、汉、唐四大王朝的交响曲。

中条山最高峰——历山舜王坪。 摄影/李平安

三者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空间上相距不远,但被大山大河阻隔开来。谁能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焦点指向了今山西、陕西、河南交界地带。

三省交汇的风陵渡,恰似一枚纽扣,由她引出的线串联了传说中尧舜禹所在的汾河谷地,周秦汉唐建都地关中盆地及洛阳所在的伊洛河盆地。

渡口有很多,但风陵渡独一无二

内蒙古河口镇至山西风陵渡是黄河中游「北干流」。从风陵渡拐角处开始,南流的黄河短暂回首北望,然后向东进入晋豫峡谷,过三门峡,冲出小浪底之后,就是广阔无垠的华北平原。

北干流结束于风陵渡是数条山「共谋」的产物。

晋陕大峡谷。 图/图虫・创意

山西这边,吕梁山脉在内蒙古将东流的河水牵向南部,出龙门(晋陕大峡谷南端)向南行进168公里,中条山脉由东北向西南伸过来。中条山东北接太行山、太岳山,在风陵渡停下脚步。

陕西那边,秦岭山系由西向东延伸,与中条山打了个招呼后,便擦身向东延至河南境内,崤山就是秦岭的支脉之一。秦岭与中条山合力阻断了黄河向南的步伐,大河只得折头而东奔去。

中条山远眺。 摄影/秦红宇

如此要地,渡口不仅是普通码头,而且是复杂的交通枢纽。长期以来,风陵渡所在地,既承担河运码口,同时也是重要关隘。除了风陵渡,这里还曾建有关隘风陵关。关隘携手渡口,一眼望三省:北往河东,扼山西大门;南接中原,与河南相望;西锁关中,与秦省为邻。

除了「鸡鸣三省」,风陵渡还是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区的交汇点。唐人许浑的诗把这里的山河形胜交待得明明白白:「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山廻,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鸟瞰遥感示意图,风陵渡-潼关周边。制图/monk

诗写于潼关,位于风陵渡对岸。太华,即西岳华山;中条,是中条山脉;河声,说的是黄河的涛声;帝乡,即周秦汉唐建都的关中。把这些景观串联起来的结点,当然就是风陵渡了。

华山西峰,远处蜿蜒的渭河清晰可见。 摄影/张永锋

仅靠这样的地理格局,还不足以成就风陵渡。

黄河从晋陕峡谷俯冲到龙门时,河床由400米骤然扩大至几公里甚至十数公里宽,流经山西一侧,为 运城 所辖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5县市。河床变宽后,主河道摇摆不定,所以这一带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奇观。

芮城大禹渡星空。摄影/木沐暮牧

由龙门到风陵渡、潼关之间的黄河,长约132.5公里,落差相对较小。这样的地带,适合做渡口的地方很多。自龙门向下游,山西一侧就有禹门渡、汾阴渡、吴王渡、蒲津渡、风陵渡等十余个渡口。

这段河道支流少,但水量大,黄河两大重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在此注入。

黄河芮城大禹渡拐弯。 摄影/薛俊

黄河东折拐角处,左岸的风陵渡与右岸的潼关互相守望。这里的河道不断收束,大河的怒气被激发出来,惊涛常常引发洪水。要在潼关岸边找到合适码头,难上加难。

风陵渡所在地,实在是幸运。这里就像「台风之眼」,周围水流湍急,但这个角落的河水却一派温婉气象。

潼关三河汇流湿地风光,远处是新建的潼关古城风景区。摄影/张永锋

这是如何造成的呢?

潼关以南,渭河浩浩荡荡而来,顺路还捎带了支流北洛河一起奔向黄河,形成了「三河相会」之势。渭河每年给黄河贡献5.8亿吨泥沙,风陵渡的河道因此被高高抬起,河道落差减少,水情平稳。于是,在一个本不适合出现渡口的地方,竟然有了一块优质的「碛」。

风陵渡,应运而生!

黄河将晋陕隔开,铁路又将其串联。 摄影/康辉

从经济地位上说,古代山西比风陵渡更重要的渡口还有很多,比如风陵渡上游20多公里处的蒲津渡,那里出土的唐代铁牛,昭示着其曾经的辉煌。但是,他很快衰落。

蒲津渡铁牛。 摄影/党永立

除了历史因素,更重要是地理的原因:明代开始,黄河游荡不定,摆动幅度越来越大,并逼近古蒲州城。随着河谷越来越宽,沙洲越来越多,蒲津桥常被冲毁。

随着蒲津渡衰落,风陵渡地位不断增强。原因是这里的河岸固定,甚至堪称「千年永固」。

山川地理如此巧妙的安排,造就了这座与华夏民族一样古老的渡口。

一个古渡口,看中国五千年

相遇风陵渡之后,「神雕侠侣」中的郭、杨二人还继续向北,到了一处叫黑龙潭的地方。书中说,这里「本是一座大湖,后因水源干枯,逐年淤塞,成为一片污泥堆积的大沼泽」。现实中,山西西南部自古就有一处天然「大沼泽」,即运城盐湖。

运城七彩盐湖。 摄影/薛俊

盐湖,是这一带文明发祥的重要条件,甚至起到了关键作用。传说中的黄帝与蚩尤之战很可能是为了争夺这里的盐资源。让风陵渡得名的「风后」就参与了那场战争。

盐湖捞盐虫。 摄影/党永立

三门峡—风陵渡—蒲津渡一线是黄河上开发最早的航线。春秋时期,大旱的晋国向秦国借粮,秦穆公征发秦粟万斛之巨,泛舟出渭河,经风陵渡,再沿汾河溯流而上直抵晋国都城,史称「秦粟输晋,泛舟之役」(「左传」记载)。

三门峡大坝库区。 摄影/薛俊

春秋战国时代,秦晋、秦魏争霸,风陵渡是战争的桥头堡。秦晋河曲之战、汉末年曹操大战马超都曾被风陵渡所见证。汉唐定都长安,风陵渡与潼关相望,为京城门户。唐武则天时,「风陵渡」正式得名,漕运日益繁华。

风陵渡,历史风云际会之地。制图/周三

沟通两岸通的同时,风陵渡的经济辐射半径随之扩大,渡口周围商贾往来、店铺林立。名为渡口,实际上也是一座集仓储、物流、物资集散交易和服务业并存的码头商埠。

渭河华阴渡口,其东就是风陵渡。摄影/张永锋

抗战时期,有一场打得极其惨烈的中条山保卫战。紧靠山口的风陵渡是双方争夺的要塞。一旦丢了它,敌人很容易度河威胁古都西安。

新中国成立后,渡口时盛时衰。1994年11月,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横架南北,老渡口的繁盛画上了休止符。十余年后,这片黄河滩成了集生态农业、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景区。

风陵渡所处 「黄河金三角」一带湿地云集。摄影/张小平

渡口所承载的历史,远比武侠江湖来得更加厚重、沧桑。她见过太多的大起大落,如今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一副见惯不惊的模样,任由黄河水来回搓揉、拍打。

黄河畔夕阳西下,老人穿过幽静古巷。摄影/谢南华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