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李雪琴,活成了内娱最快乐的女明星
时尚
时尚 > 女人天下 > 正文

只有李雪琴,活成了内娱最快乐的女明星

最近网上一则育儿视频火了。

视频是一位90后妈妈拍摄的带娃日常。

半夜两点多,两岁的女儿精力异常旺盛,不仅不想睡觉,还想拉着妈妈出门玩。

于是,妈妈在视频中和女儿约定:既然要出去玩,那就要一直玩到天亮,没到天亮不许回家。

果真,女儿玩了一两个小时后感到累了,想回家睡觉了。

但是妈妈要求,做出承诺就一定要遵守,两人便在外面散步直到天亮。

妈妈全程交流没有发火,没有耳提面命,看似是一个“让你亲自去承担后果”的现代家长教育过程。

这条视频在微博上关联的词条是:「妈妈用魔法打败魔法」。

图源:新浪微博

评论区也有不少网友称赞妈妈的教育方式:

“妈妈的情绪真的好稳定,如果是我就要暴走了。”

“我真的觉得这个妈妈很牛,我要是有这个精神头我也这样。”

“我只能说,家长不是超人,这个妈妈已经做到了在气头上最好的反应。”

类似的所谓「90后反向育儿」在近些年层出不穷,家长主张不惯着小孩。既然小孩任性,那就让他们知道任性的下场。既然小孩一身反骨,那家长就反骨回去,看谁拗得过谁。

可是,在视频中妈妈反复循环“天亮才可以回家睡觉”的念叨中,她姐不禁觉得毛骨悚然——

这究竟是值得被标榜的90后反向育儿典范,还是当代恐怖家长?

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半夜不想睡?那就走到天亮吧

首先,我们来完整看一遍这则育儿视频。

视频开始录的时间是凌晨2点30分,想必不想睡觉的女儿已经把妈妈折磨得够呛。

妈妈跟女儿确认了不想睡觉、想要出去玩的意愿之后,问道:“一直玩到天亮可以吗?你可以做到吗?”

得到女儿的认可之后,妈妈带女儿出门。

在路上,妈妈不停向女儿确认:“你不要睡觉是不是?那我们今天就不睡觉了好吗?你答应我的你要做到哦。”

截至目前,家长的观感尚可,看起来是个懂得和孩子协商并争取意见的家长。虽说提问中带有一些诱导倾向,但并不是难以接受。

随后,女儿在无人的大街上蹦跳玩耍,消耗无处可施的精力,看得出来情绪很高涨。

但妈妈显然没有被女儿的快乐感染到,她总是见缝插针地反复提问:“你觉得这里好玩吗?”“你要睡觉吗现在?”“不睡?好吧,那接着走吧。”

此刻虽然妈妈的语气还是很平和,但情绪已经透过语言发散出来,她并不享受半夜带娃出门这件事,但她还在忍着,等待一个节点的到来。

凌晨3点50分的时候,女儿第一次表示出了想睡觉的意愿。

妈妈立马回绝了:“不可以,因为我们出门的时候已经约定好了,不到天亮不能回家不可以睡觉。”

后来女儿每次表达自己想要睡觉的想法,妈妈就搬出来两人的约定。

-不到天亮不许睡觉。

-困了可以坚持住。

这似乎在许多网友看来,是值得夸赞的点。

妈妈情绪稳定没有暴走;妈妈给孩子设定规则意识,知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道理;妈妈全程和平沟通,没有贬低和训斥。

但,果真如此吗?

先不说视频中的女儿年龄是否足以让她理解承诺意味着什么,她对自身需求的理解还非常即时性。不想睡觉想出门玩,孩子便会直接说想出门玩,但家长会曲解孩子的意思。

“半夜不睡觉说要出门?”在家长的理解中,就约等于这个孩子想折腾自己,不想让自己睡觉了。那家长也要以牙还牙,在孩子困的时候不让孩子睡。

所谓的情绪稳定和平沟通,实则是一直在等待这个节点的到来,家长可以名副其实地告诉孩子:现在知道困了啊,早干嘛来着?

视频中妈妈的反复质询,包裹着一个核心观点,叫做你不听我的话,你会后悔的。

在刚出门不久,妈妈直接将这个观点传达了出来:“你记住你现在开心的样子,等会儿你哭的时候你就想一想你现在开心的时候。”

「你等着吧,不听我的话早晚有吃苦头的时候。」这不正是我们曾经在许多父辈口中听过的爹味教导吗?换汤不换药啊。

后来因为室外天气冷,女儿开始跟妈妈撒娇说自己手冷,希望妈妈帮自己暖一暖。

这时,更恐怖的对话来了。

只是听到女儿手冷,妈妈便要从头厘清女儿手冷的原因——为什么手冷?在家里的话手会冷吗?可你为什么不愿意在家里呆着呢?

言下之意,一切都是因为你半夜不想睡觉想出门。

妈妈的指责不带多少情绪,却有如山呼海啸。

她试图通过不断重复前后逻辑让女儿明白,都是你的问题。

女儿年纪太小还没办法还嘴,只能听着。

后来女儿开始情绪失控,并明确表达了对镜头的抵触,“我不要拍照”。

妈妈却始终用手机怼着她拍,继续不依不饶地问,“你觉得这样舒服吗?你想回家吗?”

女儿的眼泪逐渐蓄满眼眶,但妈妈并没有想要安抚她,只是语气中更多了一丝得意。

终于,当孩子说出“我不要跟妈妈说”的时候,这场较劲以妈妈单方面的碾压宣告胜利。

全程确实没有肢体暴力,没有非常明显的贬低和指控,但却比前者更骇人。视频里的妈妈所谓的“情绪稳定”,不过是将未尽的怒火用温和的态度包裹。

但怒火并没有消失,它不过是以另一种形式继续施暴在孩子身上。这场看似平等的协商对话,本质依旧是家长对孩子的战胜和霸凌。

而当网上对这种育儿方式表示认可时,不免令人担忧。

这种看似进步的教育手段,不过是暴力的延续和变种。

长不大的家长,代际传递

我们常看到互联网上对上一代原生家庭的批判。

“父母皆祸害”“逃离原生家庭”的论调,都曾风靡一时。在有毒的原生家庭长大的小孩逐渐明白,爱也可以是种伤害。

许多过去普遍的教育方法,被批判是落后的、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教育观。

比如热衷于营造自我牺牲感的父母。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孩子吃鱼肉我吃鱼头”的故事被反复讲述,许多父母喜欢在饭桌上不厌其烦地强调,家里所有好的东西都留给了孩子。

出发点或许是爱,但一旦填充入父母的自我牺牲感,则变成了“我这么爱你,你一定要努力出人头地来报答我”的等价置换。

以爱之名的道德绑架,只会让孩子动弹不得。因为获得这份爱的前提,是做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是成为父母的骄傲,是能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如此环境中长大的小孩,对外界的友善很容易产生一种天然的“我不配”感,因为从小获得的所有爱,都标好了价签等待兑换。

另一种典型的教育观,打压式教育。

这些话术对许多人来说应该也不陌生——

“小时候享福长大吃苦,小时候吃苦长大享福”;

“为了应对社会的险恶,要在家里就受尽挫折”;

“只有在家吃够了苦,出去才不会被人欺负”。

他们立志把孩子培养成“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就跑赢在起跑线上,小时候穿梭在各大补习班中,做不完的卷子听不完的唠叨。

但孩子再优秀,也换不来父母的一句夸赞,因为“人被夸就会骄傲,骄傲使人落后”。

这样的打压式教育背后,往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冀。

有的也确实成功了,孩子从小镇做题家,到长大后考公考编,分秒必争的学习换来一个看似安稳的未来。

但自我的建立仍然需要漫长的摸索,被压抑的叛逆,那些未实现的自我价值,总有一天会以另一种形式补偿给自己。

无论是自我牺牲式教育,还是打压式教育,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中长大的我们已经盖棺定论,这样是不可为的。

这似乎是某种进步,但当视频中的反向育儿大法成为新潮流,那我们这代人的为人父母,真的进步了吗?

在心理咨询师@严艺家 的分析中,如此“奉行温柔坚定到失去现实检验能力的家长们”,不过是用温柔的态度不断对孩子施虐。

如果说上一代不科学的教育观是“真实的混蛋”,那么这位家长选择的,则是成为“正确的变态”。

育儿界一直流行形形色色的教养沟通法,对于本身人格底色还不错的养育者,学点沟通技巧也许能起到点锦上添花的作用;但对于本身人格层面上有许多阻碍的养育者,学那些“对话技巧”只会雪上加霜,还不如不学。对孩子来说,家长的“真实”比“正确”重要,家长对一个孩子做那些在生活中对同龄朋友或者单位同事不会做的事,就是脱离了真实。

为人父母都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崩溃时一定要二选一的话,“真实的混蛋”与“正确的变态”之间,对孩子来说还是前者的杀伤力小一点,因为那样孩子可以“放心”恨父母远离父母,而不用以失去现实检验能力为代价去不断自我怀疑,去迎合父母那些瞬息万变的内心标准与状态。

人到中年,看看我周围那些还在被原生家庭深深困住的同龄人,大部分都是有“正确的变态”父母:表面看起来和颜悦色,其实控制欲爆棚病态自恋共生问题一堆。

在面对非理性的孩子时,家长没有成年人应有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立马变回和孩童无异的状态。她用较劲、惩罚、施虐的方法达到的唯一目的,就是战胜孩子。

归根结底,是家长的自我发展不足,是家长从来没长大过。

连自己的情绪都无法正确处理,谈何处理孩子的情绪,连自我都没有完整建立,又如何认识孩子的独立自我。

这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而是许多被不成熟的家长养大的人共有的问题。

因为从未在亲子关系中感受过正确的做法,所以并不会在成为父母的那一天就突然习得。看似现代的教育方式,不过是换了更隐秘的壳子,沿袭着上一代的精神控制和情绪霸凌。

我们依旧没有学会把孩子当成真正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去倾听。

那些“控制欲爆棚病态自恋共生的问题”便像血缘一样,伴随着长不大的父母代代相承。

「懂事的小孩」的悖论

在东亚家庭里最容易听到的形容词,就是小孩很懂事。

「懂事」就像一个巨大的悖论,因为小孩势必是被修剪了很多情绪、剔除了很多逆反心理,才成为「懂事的小孩」。

如果没有若干次对家长沟通后的失败、求助后的无助,小孩本不必那么懂事。

正如视频中的女儿,她看起来极其乖巧,因为憋屈愤怒所以踹了妈妈一脚,又立即给妈妈道歉。

但乖巧如她,最后也以伴随着哭腔的“我不要跟妈妈说”切断沟通。

可以预计经此一役,小孩再也不会再半夜闹着出门玩了。她会快速成长为一个「懂事的小孩」,但真的值得高兴吗?

但凡是牵扯到教育主题的影视综艺,通篇都是父母的错题集锦。

有育儿综艺里坦率说出“教育理念是没有快乐童年”的铁腕家长,把孩子做完的卷子数量作为攀比炫耀的工具。

有看不到孩子写小说才能的家长,只因孩子数学成绩下降就将她的小说全部撕掉。

即便孩子已经站在众人面前勇敢表达自己,家长依然充耳不闻孩子的诉求,铜墙铁壁一样。

更有甚者,溜门撬锁也要合力将孩子送去豫章书院、杨永信之流的戒网瘾中心,做家长的不懂教育,便把孩子往火坑里推。

图源:新浪微博

恐怖家长如斯,陶醉在自己的教育伟业中,殊不知孩子完全不觉得感恩,只想快点长大,快点跑到没有家长的地方。

许多如此长大的小孩,终其一生都在和情绪问题搏斗,和原生家庭遗留的伤痛和解。

和西方的精神弑父不同,东亚小孩的命运更像哪吒,想要真正的自由,唯有剔骨还父。

我们何时才能停止以爱之名的伤害?何时才能学会真正站在小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好的教育或许没有那么难,那些给予过孩子最大的信任和爱的父母,许多都没有完备的理论知识支撑,他们只是依循着最朴素最直觉的爱。

比如李雪琴在节目中谈到父母,说上学时候老师怀疑她早恋,便怂恿她妈妈去偷看她的手机。

但妈妈在点开手机的一瞬间就后悔了,不仅一眼没看,还在李雪琴回来之后对她郑重道歉,即便是家长,也不应该偷窥孩子的隐私。

“我得到过所有应该得到过的尊重”。

而大张伟回忆起父母,也很自豪于父母的开明和无条件的支持。

虽然家境一般,但父母总是攒钱给他买最贵的音响设备,虽然妈妈不懂他的审美,但依然帮他把好好的裤子剪成破洞裤。

“我妈最感人的在于她也不明白,她甚至觉得这个东西是错的,她认为我理解不了你,但我支持你。”

“她不希望儿子成为她希望成为的那个人,她希望儿子成为他自己。”

伊能静在采访中被问到儿子穿女装的问题,她立即给予了全部的信任和理解。

“他的每一个面向,我都是深爱的。”

我们常说做家长应该考证上岗,但好的家长未必学习了多么高深的大道理。

不过是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个体,去倾听、去尊重、去支持,这有什么难的呢?

亲子关系就像折射家长内在的一面镜子,照见为人父母所有未尽的欲望和晦暗的野心。

可孩子不是你生命的延续,也不是你欲望的载体,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思想、价值体系。

或许,只有当家长学会如何去爱,东亚小孩剔骨还父的悲剧轮回,才能够停止。

或许,当家长终有一日学会诚实面对自己,拥有完整的自我,才会真正理解——

尊重与爱,本应该是世上最简单的事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