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戛纳,愣着干嘛,鼓掌啊
时尚
时尚 > 女人天下 > 正文

在戛纳,愣着干嘛,鼓掌啊

北京时间5月20日晚,由魏书钧执导,朱一龙、曾美慧孜等人主演的华语片《河边的错误》在戛纳电影节成功首映。当影片结束,全场的黑暗被灯光重新点亮,紧接着的是全场观众站起来发出的热烈掌声与欢呼声。据说,当晚的掌声足足持续了三分多钟。

《河边的错误》主创团队在戛纳

图源getty

一场电影,观众鼓掌三分多钟?一些现实的疑问会马上出现,比如,观众的手拍得疼不疼?没有人需要溜出去上个厕所吗?站在那里鼓掌这么长时间,不尴尬吗?

戛纳不会给你这些问题的答案。事实上,在这个法国南部的小镇迎来一年一度的电影盛宴时,所有到达的人,包括导演、演员、影迷,甚至和电影不相干的网络红人,都在无意识遵守一条准则,那就是尊重电影,而在他们看来,似乎掌声便是尊重最好的表现形式。在戛纳放映的每一场电影结束后,几乎都会获得全场观众的起立鼓掌,区别在于,鼓掌的声量大小与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停歇的掌声就这样逐渐成为戛纳的传统环节,而在这背后,一些和电影不太相关的事情正在发生。人们开始以计算不同电影收到的掌声时长为乐,有些导演和演员面对着掌声尴尬微笑的样子被放上网络供人欣赏,更有观众跳出来在社交媒体上大喊:我们真的不想再鼓掌了!

戛纳尚未闭幕,仍然充斥着走不完的红毯,排不完的进场队伍,和停不下来的映后掌声。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在戛纳的现场鼓掌这件事。

遇到好的演出作品,观众们起立鼓掌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这个行为甚至在剑桥词典有着专属自己的一个条目,叫做standing ovation。它指的是当一场表演结束后,人们因为喜欢这场表演,而纷纷站起来鼓掌的场面。

而在戛纳电影节,当今世界最具有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上,电影放映后的鼓掌因为时间够长,逐渐成为戛纳自身的特殊标志。

迄今为止,在戛纳电影节获得过最长鼓掌时间的电影是2006年的《潘神的迷宫》,一部由西班牙和墨西哥联合制作的战争奇幻电影,入围当届的主竞赛单元。映后观众们为它起立鼓掌持续的时间,达到了惊人的22分钟。这一纪录,直到今日,也没有电影打破。

《潘神的迷宫》海报

图源网络

但比较尴尬的是,尽管电影获得了影评人和观众的赞誉,在影评网站烂番茄和IMDB上都获得了不俗的评分,但最后却没有在奖项上有任何斩获。

仅次于22分钟鼓掌时长的是2004年的一部纪录片《华氏911》,在收获长达20分钟的映后掌声后,它在最终的颁奖典礼上把最高奖“金棕榈奖”也抱回了家。但针对它作为纪录片的艺术性成就是否值得大奖的争议,在今天的互联网上仍然没有停歇。鼓掌时长第三名,则是2012年的美国剧情片《污泥》,在同样惊人且缓慢的18分钟鼓掌声后,它在颁奖礼上铩羽而归。

自从戛纳的鼓掌时长迈入两位数纪元后,各路媒体在电影节期间最喜欢做的事情,又加上了一件——数每部片子收获了多少分钟的鼓掌声。他们乐此不疲地在每一届玩排行游戏,甚至有时候把历史前辈们拉进来,又可以做成一篇“戛纳史上鼓掌时长前十名的电影”的专题。但说实在的,鼓掌时间的长短,和影片的质量与评价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它更不可能昭示了影片最后能不能得奖。

前天在戛纳首映的《亢奋》导演萨姆·莱文森执导的新作《偶像漩涡》,在烂番茄影评网站收获了20%的新鲜度,创造了导演职业生涯的最差口碑。而这部剧集,在放映结束时,全场鼓掌长达五分钟。

或许是包括The Weeknd、莉莉-罗丝·德普、戳爷Troye Sivan和BLACKPINK JENNIE在内的强大明星主创亲临首映现场,让观众们异常兴奋,但情绪冷静下来后的影评文字却不会说谎,“它挑衅性和颠覆性的东西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反而十分乏味,低俗和恶心。”

《偶像漩涡》主创亮相戛纳

图源getty

类似的情况在历届戛纳还有很多,在映后鼓掌的行为不再是一件为精彩表彰的特殊行径,而是对传统的维持,对流行的顺从,最终,在媒体的加工下,给电影鼓掌变成了民间舆论比拼的强大噱头。毕竟,有人在专门为掌声计时这件事,已经足够荒谬。

事实上,已经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不管电影好坏,在戛纳现场都要起立鼓掌,似乎是一件“很傻”的事情。在一些从未去过戛纳的人的想象中,连续鼓掌十分钟不光考验人手的坚硬程度,也在考验人精神的无聊程度。而对于一些身处过其中的观众来说,他们有时也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站了起来,为什么手上的动作停不下来。

两届托尼奖得主肯·达文波特曾经对100位经常去剧场的戏剧迷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询问他们在演出结束后站起来鼓掌时到底在想什么。有将近三成的人,表示即使觉得戏剧质量一般,依然会站起来,这些人中有将近一半是这么想的:别人都站起来鼓掌了,那我也要站。他们更多是被周围的人和盛大的气氛感染,而不是发自内心地觉得戏剧有多精彩。

在戛纳的现场鼓掌,也存在相似的跟从行为,更为复杂的是,它还涉及跟从“谁”的权力问题。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影片一般会在卢米埃尔大厅首映,这个久负盛名的影厅有上下两层观众席,能容纳上千名观众,电影的主创团队一般坐在下层的中间位置。当放映结束,主创站起来接受大家的致敬时,从上层投过来的目光,与下层来自四周的注视,会让位于中心地带的主创们,感受到一种被包裹的感觉。而他们接受的鼓掌的声音,也是如此。

本届参展影片《花月杀手》映后

卢米埃尔大厅全场起立鼓掌

图源戛纳官方视频

站起来鼓掌最热烈的,往往是那些坐在下层中间,和主创团队离得足够近的观众们。这很好理解,试想一下,如果你坐在莱昂纳多的正后方,刚刚看完由他主演的一部影片,结束的时候你会马上溜走,还是站起来为他鼓掌?相信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后者。这不仅关乎氛围,更是一种潜意识里,作为影迷与观众,对于重量级电影创作者的崇拜。

一位曾参加过多次戛纳电影节的影迷在社交网络袒露,有一次他在看一部日本电影的时候睡着了,几乎不知道电影讲了什么,但由于自己就坐在主创团队的前两排,电影结束后,他仍然站了起来,跟着全场观众一起为导演和演员们鼓掌,时长超过五分钟。

来自影厅中心地带的半自愿、半强迫的致敬激情,会不断辐射到影厅更远的边角与二层,然后在整个偌大的影厅内,营造出亢奋的新世界。但除了极少数能够引起全场观众心灵震撼的电影,会带动人们自发捧场外,很多电影接受的鼓掌赞誉,某种程度上也掺杂了“看眼色”之后的结果。这样的“看眼色”,最终会持续到什么时候才能停下来,也和场内那些关键人物何时放下双手有关。

掌声渐渐平息,在场的每个人都成为了表演中的一员,伴随着一些莫名其妙的集体情绪。等人们陆续走出影厅,有些人才会在回酒店的路上突然醒过神来:啊电影的节奏实在太沉闷!那位演员是不是撑不起角色?这些切实的想法会如实地体现在电影打分和评价中。但是,等到下一次进入观影大厅,他们还是会“重蹈覆辙”,继续在电影结束后站立起来鼓掌。

当你全身心投入电影,享受电影时,世界上没有烂电影。在戛纳看电影的体验可能是这句话的最佳解释,也足以说明为什么观众们即使觉得鼓掌有些问题,但并没有对这件事感到厌倦。因为影片值不值得人们的鼓掌,并不是完全由视听质量、剪辑水准、故事饱满程度、演员的表演层次这些专业的东西决定的,它还关乎你我的“感受”。

去过戛纳的人是少数,但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学校举办的歌唱比赛。说实在的,有些表演根本没那么精彩,但当每个表演结束,表演的同学手拉手向台下鞠躬,向观众们招手,然后离开时,你总是很想鼓掌的,甚至会热泪盈眶。原来,是因为大家深爱着那些人,深爱着这个地方。

戛纳的确是个名利场,明星大牌轮番上阵,红毯上争奇斗艳,但本质上,它仍是这个世界最好的电影圣地,是无数电影人梦中曾出现过的地方。大家为爱电影而来,为尊重电影而来。在影片最后一条字幕滚动结束时,电影主创们被全场轰烈的掌声围绕,看到周围人亮起来的笑脸,内心大概会觉得:原来这就是命运的馈赠。作为给出馈赠的观众一员,将掌声视作一种尊重,一种鼓励,毫不吝啬地抛出去,表达他们对电影得以呈现与电影人所有付出的敬意。一来一回,他们共同组成了电影节放映中最为珍贵的时刻。

《花月杀手》映后

现年82岁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接受观众掌声

图源戛纳官方视频

此时,比起不合时宜的冷静的现实,人们更想要的,是掺有泡沫的极乐。于是,鼓掌的声音越拉越长,好像掌声不停,电影散场所带来的怅然若失,就永远不会到来,电影故事就永远不会真正地结束。人们乐于去计算每部电影结束后鼓掌的分钟数,并将其作为谈资,似乎也变成了一种另类的慰藉,以抵御掌声彻底消失后,带来的空虚。

在华语片《河边的错误》戛纳首映结束之后,现场一些媒体捕捉到了主演朱一龙发红的眼眶,对包括他在内的一些中国电影人来说,站在异国影院的中央,收获几分钟不停歇的掌声鼓励,这种经历是少见的,但也正是因为不曾经历,所以显得更加珍贵。那一刻,所有关于鼓掌是否是“看眼色”,是否是盲从行为的讨论,都不复存在,掌声还是回归了它最原始的本质含义,那就是支持、尊重与爱。

撰文:安然

编辑:Sissi Hua

执行:ici

排版:Gua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