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年画,话新年。
年画是年节的文化符号,是根植于中国人心灵深处而呈现出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表达。年画文化的本质不在于“物”,而在于“人”。一南一北,“南桃北柳”,所有的年节寓意在此刻化作一幅过年的画。
桃花坞木版年画产生于明代,当时在苏州七里山塘和阊门内桃花坞一带有数十家画铺,年产量多达数百万张,故以桃花坞为名。桃花坞木版年画也应运而生。康、乾年间,大量“姑苏版”年画传入日本,对17世纪“浮世绘”版画亦影响深刻。2006年,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桃花坞木版年画苏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乔麦
最具代表性的《一团和气》
是中国人对于美好事物追求的具象表达
桃花自古就是中国传统咏春的代表意象,镌刻在骨子里的是东方的气质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提起年画,门神画是年画里最为常见的,但具文人气息的花鸟、仕女等题材则是桃花坞年画的特别之处。桃花坞年画里让人最为印象深刻的非圆滚滚、红艳艳的“一团和气”莫属。冯骥才先生在《关于苏州桃花坞年画的一封信》中提到,“在当代人看来,这个形象奇异、诙谐、美好,尤其是‘和气’二字在充满市场竞争的今天有着现实的意义自然就约定俗成地被认为是苏州桃花坞年画的一个富于诱惑的符号了。”
绘制过程中的《潜龙腾渊》
年画的制作流程非常之细致,须经画稿、刻版、印刷、装裱、开相5道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相比,桃花坞木版年画则更为独特,印刷时先印墨线版,然后根据画稿的色泽再分版套色。用色通常为红、绿、黄、桃红、紫和淡墨等五六套色。无论套色版用色是否相同,印刷时都是均匀平刷,不分浓淡,但可用“环色”,即两种套色重叠造成复色,可丰富色彩的变化。只一幅年画就要刻制10多个版方才实现,每个版根据上色位置不同,刻制内容也有不同。
在无数雕板和印刷工人的精心制作下,桃花坞年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构图精巧,形象突出,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桃花坞木版年画不只是一幅美丽画作,更是经典而鲜活的苏州符号,是刻刀起、笔墨落时的那一份祥和宁静的心境。
刻版分为上样、刻版、敲底和修改四部分
其主要工具为“拳刀”,同时以弯凿(剔空)
扁凿、韭菜边、针凿、修根凿、扦凿
水钵、铁尺、小棕帚等工具配合使用
被江南文化吸引的乔麦则穿过人生的诸多偶然性,与桃花坞年画完成了一场双向奔赴。以乔麦为代表的一批年轻艺术家正致力于传承保护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自2004年起,乔麦师承桃花坞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房志达、王祖德和广东省现代水印版画研究院执行院长卢平3位师父,开始从事桃花坞年画的制作、创作与研究工作。
在前10年的时光里,乔麦称自己仅停留于学习与制作的层面。从第10年开始,乔麦开始思考如何在传统手艺中融入当代元素,在创新年画《江南系列》中,《镌·江南》以桃花坞雕版工具“拳刀”为中心,将苏州的四季美景刻绘在苏式花窗围合成的“花镜”之中,呈现出江南细腻婉约的一面。作品借鉴了经典年画《一团和气》的圆融构图,贯通古今。《绣·江南》则是以年画表现苏绣的巧思之作,同时也是获得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的致敬之作。
桃花坞木版年画题材多为
祈福迎祥、驱凶避邪、时事风俗、戏曲故事等
在乔麦看来,对于传统民艺的传承,不止是技艺,传播也是一种传承。“技艺是根本,我也会积极拥抱新时代的各种可能性。衣食住行中,但凡可以跟年画产生关联的,我们都会去试。”乔麦说。让传统民艺融入当代人文生活,是乔麦一直以来的目标所在。她认为,文创是让年画“破圈”的可能性之一。
“年画就是对美好生活的表达,不只关乎年节,也关乎每一点生活的细节。”“姑苏二十四节气”年画系列,正是经由乔麦的潜心创作,对苏州文化、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诉说表达。精致的“苏式生活”在一幅幅作品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技近乎于道’是年画人的追求。如此幸运,我选择了年画,如此美好,年画也选择了我。”乔麦的温婉语调里透露着坚定。“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看得见来路,望得见去途,是为新生。饱含温度、凝聚着江南灵气的新桃花坞年画正在悄悄浸润着现代人那颗向往东方美学的心。
“白胖小子抱鲤鱼、鱼跃龙门寓如意、五福捧寿啦!全都是杨柳青的,贴去吧、贴去喽!”
明末清初,京杭大运河为水多田少的杨柳青古镇引来了八方商客,杨柳青木版年画就在这样一个船户人多、买卖人多、手艺人多的地方逐渐孕育起来,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版复生”项目中的青年传承人
高筵、张凯、郗旺、王艳
杨柳青年画最为人熟知的娃娃画《长命百岁》
著名美术史论家王树村先生曾说:“国画是画家个人情绪的宣泄,花鸟山水只能抒发个人情感,而年画则是大众情感的体现。”杨柳青年画题材包罗万象:劳动人民渴望子孙昌盛,于是就有了胖娃娃类的年画。劳动人民企盼夫妻和睦、家庭美满,便有了仕女类的年画,美人入图既可用作装饰,也暗含夫妻和美之意。门神是最早出现,并被历代沿用的年画题材,从最早的神荼、郁垒,到我们熟悉的秦琼、尉迟恭,都是门神画的常见形象,张贴门神类年画意味着能驱魔辟邪、保卫家宅,企盼在新的一年平安顺遂。
《四艺雅聚》敷彩创作过程
上图:创作过程稿
下图:白描稿
当时的普通百姓对文字普遍感到陌生,却能口口相传出桃园结义、昭君出塞等经典故事,正是得益于木版年画在民间的流转。北京在辽金时期就是北方的刻印中心,元、明、清三代,宫廷中更是聚集了大批的画家,天津毗邻北京,受其影响,杨柳青木版年画在4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勾描、刻版、印刷、彩绘四步完整的工艺流程。
工艺制作流程中的工具
左图:印刷
右图:勾描
印绘结合是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先印制好轮廓线和套色,画工用矾水改变纸性再进行人工彩绘。杨柳青年面的彩绘最为精致细腻,其中被称为“水笔”的画法借鉴了工笔画晕染的技法,但是又少了些繁琐,使用自制扁笔一侧蘸颜料一侧蘸水,落笔即成色晕从深到浅自然渗化,既达到了艺术效果又节省时间,创造了自成一家的工艺。制作艺术中最富于特色的莫过于“粉脸”,共包括20多道工序,在种种讲究之中绘制出具有装饰效果的“粉脸”,薄粉底下透出浅浅的红润。
“能赠十锭金,不撒一句春”。春也叫“春点”,春点对江湖艺人来说,要比黄金还值钱,它属于江湖艺人之间一种隐蔽的交流方式,其实也是一种行业内的认同。在杨柳青年画的江湖中,也有着所谓的“春点”,那便是“画诀”。“鼻如胆,瓜子脸,樱桃小口,蚂蚱眼,慢步走,莫爹手,要笑千万莫张口”,这是画美人的口诀;“短胳膊短腿大脑壳,小鼻子大眼没有脖”,这是画娃娃的口诀。这些经历了多少代画师阅历沉淀的口诀,原本早已消失在师徒的口口相传中,如今我们又有幸见识到,还要感谢民俗研究专家王树村先生的整理归纳。
天津杨柳青画社成立于1958年,画社珍藏自明代以来上万张杨柳青木版年画和6000多块年画老版,在中国各个木版年画产地中版藏数量最多。王艳老师是画社的第四代传承人。她和她的团队正在为“老版复生”项目所选中的六幅作品中的其中一幅——《二甲传胪》做最后的色彩定稿。
上图:《富贵有余》
下图:《二八登科》
图片由天津杨柳青画社提供
“老版复生”项目字面上理解就是让躺在博物馆里的古线版变成有生命,可以融入我们现代生活的新年画。而对于“老版复生”项目更深层的意义,王艳老师也做了解释:“虽然说艺术是感性的,但如果想真正做到传承,那创新则是杨柳青年画的原动力,因为这些作品只有线版,没有彩稿作为依据。我们只能想方设法地在馆内搜集彩稿资料。最主要的依据是王树村先生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的那些粉本稿。杨柳青年画的古版复生项目是个大工程,我干到退休都做不完,所以我得留在这儿,就这么一直画下去。”
临近春节,画社也开始赶制新一批年画
冯骥才先生说过,城市的个性是当地的人一代代无意中塑造出来的,可是城市的性格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同化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别名“哏都”的天津,自带把乐观刻进DNA里的种族天赋。杨柳青木版年画在传承诙谐、俏皮和幽默的同时,也融汇了天津一代又一代裂变与重生的集体记忆。
编辑:宫哲怡
采访&撰文:韶声
摄影:JRay贾睿、王林旺
视觉:玉清
妆发:安扬
新媒体编辑:兰昕雨
新媒体排版:Yuri、Claudia
新媒体设计:许月明
设计:闫硕伟
编辑助理:小颜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