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鲁亚克 《在路上》的50年
2007年08月18日 15:41新闻午报投票数: 顶一下  【
相关标签

虽然死去已有三十多年,但人们仍然很难将杰克.凯鲁亚克这个名字和他1957年的小说《在路上》分开。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一种商标,被人用来贩卖无数的生活姿态和时尚。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人们把他当做一个政治人物,一个艾森豪威尔时代的嬉皮士,使东方信仰为美国所接受的精神先导,和最早的公路狂欢的先驱。

发表于1957年的《在路上》是凯鲁亚克的成名作,也是“垮掉的一代”的奠基作。它集中体现了“垮掉的一代”文学流派的特点。全书主要写“我”同一个狂热的“垮掉”分子迪安.莫里亚蒂以及其他几个“垮掉”分子三次从美国西海岸到东海岸的穿梭旅行。他们失去了精神生活的土壤,失去了灵魂的故乡,浪迹天涯,企图在节奏强烈的摇摆舞、狂热的爵士乐、酗酒吸毒、偷窃纵欲的生活里寻求自我。

“垮掉的一代” 最著名的人物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纽约,杰克.凯鲁亚克在哥伦比亚大学校园结识了一群思想独立、放浪不羁的年轻作家,他们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但他们互相交流阅读经历、评论对方的作品,一起出没于时代广场、尝试大麻和性爱,构成了“垮掉的一代”的核心成员。金斯堡把他的《嚎叫及其他》题献给了他的朋友卡尔.所罗门、杰克.凯鲁亚克、威廉.巴勒斯和尼尔.卡萨迪;巴勒斯的小说《裸体午餐》,书名是凯鲁亚克建议的;《在路上》即兴创作的写法受的是尼尔长篇书信的启发;金斯堡信仰佛教则是受凯鲁亚克的影响。

《光荣与梦想》里简要地概括了凯鲁亚克的经历:“垮掉的一代中的一些人成了著名人物。最著名的是一个结实的法裔加拿大人,参加过哥伦比亚大学的橄榄球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过商船队的水手,1940年末期在社会研究新学院里任教。他出世的时候名叫让.路易.凯鲁亚克,但到了1950年出版第一本书《城镇与城市》时,就将名字改为杰克。”

凯鲁亚克橄榄球队员的身份也令金斯堡感到好奇,金斯堡回忆说:“一天上午,我去拜访杰克,我对他既畏惧又惊奇,因为我还从没遇到一个大个子运动员对诗歌如此敏感、有悟性。杰克陪我穿过哥大校园,我们去宿舍楼七楼向我的房间说再见。我在离别之际,对着房门鞠躬、敬礼,又对着走道敬礼。就在一刹那间,我们突然有了某种默契,因为他说他在告别某一个地方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当他对某个地方说再见,或当他从某个地方匆匆经过时,他经常感到这是一个伤感的、催人泪下的时刻。”

杰克和艾伦一起去拜访巴勒斯,巴勒斯向他们展示了他的藏书,有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柯日布斯基的《科学与健全的思想》、让.科克托的《鸦片》、兰波的诗歌、布莱克的《天真与经验之歌》。巴勒斯憎恶罗斯福,他想在新泽西的某个飞机场租一架飞机,装上马粪,飞到白宫顶上时把它全部倒下去。

自认为是“奔跑的普鲁斯特”

某部传记中说,凯鲁亚克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纺织工业城镇洛威尔,父母亲是来自加拿大魁北克的法国移民。他父亲利奥是个承接零星印刷业务的印刷商。凯鲁亚克在家中排行老小,姐姐卡罗琳比他大三岁,哥哥杰拉德比他大五岁。父亲利奥热诚、外向,他的朋友和顾客中有希腊人、波兰人和爱尔兰人,他觉得英语很好。凯鲁亚克的母亲则偏爱法语,在家里说法语。

杰克14岁的时候,家里的印刷所被洪水冲毁了,他想上大学,但父亲再也负担不起他的学费了。还好他橄榄球打得很好,他在橄榄球场上表现出色,波士顿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都愿意给他提供奖学金。他觉得波士顿学院离家太近了,他又向往电影中的纽约城,最终他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

在纽约的第一个学期,他结交的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常常跟同学一起出入娱乐场所。1940年,他因为买不起白色礼服而不被准许参加自己的毕业典礼,他只好坐在听得见毕业典礼的体育馆后面的草坪上,嘴里嚼着草叶,读惠特曼。暑假里他回到家乡洛威尔找朋友玩,这帮朋友给他取了个外号叫“歪歪”。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编辑: 张磊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