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不接受中国造奢侈品?
2009年01月12日 09:11凤凰网论坛 】 【打印

随着对中国制造能力的逐步了解,2002年杰尼亚开始尝试在东南沿海采购一些休闲类产品。此时中国舆论也开始关注奢侈品里的中国制造。Burberry、Coach等品牌公开在中国设厂一度成为业内瞩目的新闻,随后,Armani、Chanel等品牌也卷了进来。它们所激起的争议,仍是“高贵”和“廉价”两种理念的奇异连接。

对此,Delpiano认为,像T恤这类产品,中国的设计、制造、服务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杰尼亚如果不在中国采购,就会丧失市场竞争力。”他举例说,Gucci没有在这类产品上选择中国制造,直接导致其T恤等休闲类产品销量萎缩。

事实上,以出售面料起家的杰尼亚本身的制造实力也很雄厚,它自己在时装界拥有不少合作伙伴。一些重要的设计师品牌如Armani、Versace、Gucci等都会将部分产品交由杰尼亚代工,这让杰尼亚拥有了西班牙、罗马尼亚、墨西哥等遍布世界各地的代工厂。

2003年,Delpiano来到中国,试图物色一个中国的合作伙伴。在探访了千余家工厂后,他看中了陈孝祥和他的夏蒙服饰有限公司,随即入股50%,在原夏蒙工厂的基础上重新改造,成立合资公司夏梦·意杰。“直到今年,我们代工的量仍占夏梦·意杰超过3亿元总销售额的60%。”夏梦·意杰市场销售总监陈建伟说。

当夏梦·意杰迎来5周年庆的时候,杰尼亚方面已经没有了刚成立时的扭捏,不仅负责整个庆祝仪式的筹划组织,还让公司董事们站到了台上,任由合资品牌“借光”。

Delpiano说:“5年前舆论认为我们会让夏梦完工我们的正装,时间证明,他们错了。”在他的描述中,杰尼亚赖以生存的正装系列不会搬出意大利,因为价格因素对杰尼亚正装顾客的影响微乎其微。反倒是印着中国制造标签的产品需要降价,因为谁都知道在中国采购便宜。“如果迁移那些有品牌忠诚度的系列,售价的下跌不会比成本削减来得慢,这么做是愚蠢的。”

不能不选择中国制造,又不能太过亲密,如何保持这种距离感,杰尼亚想到的办法是,首先区分产品线,正装系列包括皮鞋、衬衣等多放在原产地小心呵护;毛衣、T恤等休闲系列则有近50%的产品件数是从中国采购。原来在意大利的品类能不动就不动,新增产品线则可以考虑放到远东。

其次是定价策略。从中国采购的商品,会在考虑采购价、运费的前提下,适当下调售卖价格。Delpiano把这类产品的目标客户定位为“实用型客户”,他们信任杰尼亚品牌,却并不认为高价格是保证品质的手段。

质量控制方面,在把版样给代工厂之前,杰尼亚会派驻两到三名技师常驻工厂监督流程、培训工人。在产品出来后,会有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专项测试。“杰尼亚遴选严格,代工厂的淘汰率很高。”锐泓说。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阳杰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