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出来的内在节奏
粗粗翻看一本杂志,就可以对其有个大致判断,而这是因为栏目设置、杂志的节奏可以塑造起一本杂志的内在气质,由此定下了主心骨。那么,就让我们先给《智族GQ》创刊号解剖一番。
可能有些人会不同意对栏目的这种归纳、划分,不过通过这种归纳还是基本可以看出《智族GQ》的栏目设置原理。撇开“创刊贺词”和“美国版GQ的历史”这两块非常态的内容,可见前面一部分是细碎的栏目,中间有些页面丰富的栏目,然后接着又是相对短小的内容,最后是长篇的报道和大片,总体上呈波浪形跃动。从这些栏目的页数来看,从最初的一至两页,到后来的四至八页之间变动。因为没将长报道、专题的留在杂志末尾的文字算在内,所以除了大片超过八页至十几页,其他栏目没有特别长的东西,如果把“中国新绅士”这样的封面专题也根据读者的印象拆分成相对独立的部分,可以看出类似的内容最长的也就8P,这使得每块内容都不至于芜杂繁复,而显得精致有型,就像是GQ推崇的“Slim”的服装穿着之道,阅读时也不易产生疲倦感。这种节奏很是有美国版GQ的特点,也比较符合很多人的阅读习惯。相比较,多数男刊这种意识不强,而《智族GQ》也不会做出参考了Esquire2009年4月刊“How to be a man”的九月刊《时尚先生》“我们怎么做男人”这样的专题。后者在节奏、内容控制上的意识不强,似乎认为页数多可以产生震撼的视觉效果,但这种通过数量的堆积达到震撼的视觉效果的方式,还不是最明智的方法。因为,过于追求量,最后出来的整体效果也会冲淡每张照片、每个版面的力量。
从目前来看,《智族GQ》的节奏感无疑是区别于其他男性杂志的最显著因素。至于创刊号卷首语提到的“日常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可以看做是《智族GQ》对“日常生活”概念的敏感,对王锋自己执掌《时尚先生》时推崇的“硬时尚”的一种深化和超越。其实,除了这几年的《时尚先生》等少数男刊,多数男刊还是停留在“日常生活”的概念和操作上,也就不需要再回归“日常生活”。当然,《智族GQ》的这种“日常生活”,也不会是浮夸的日常生活,也不会只是碎片化的日常生活。背靠生活、正视生活才能担当生活;回归个人、张扬个人才能超越个人。一定程度上来说,一本男刊需要在创刊号上郑重其事地提出“日常生活的革命”,这是男性文化的尴尬之处;看得长远一点,却也是让人欣喜的地方,有些杂志被“日常生活”淹没,但还是有杂志理解了“日常生活”的意义,并将要挖掘出了“日常生活”的价值。
伴随着杂志节奏感的是操作意识和实用性,《智族GQ》感召一种“日常生活的革命”,自然不会再多做大而无当的选题。而那种大而无当的选题,是有点为做选题而做选题了。欧美的杂志产业是比中国的成熟,作为一本外刊的中文版,优势就在于你可以方便顺畅地学习并使用国外的优秀内容和操作模式。所以,《智族GQ》一创刊,就是一本国际大刊的风范,而且看上去比较成熟了。了解点GQ美国版、英国版的人可以看出,这本杂志目前主要参考的是美国版的GQ,而美国版GQ的栏目设置、阅读节奏,正是中文男刊所缺少的,现在GQ自己进来了,也算是名门正宗。虽然一年前写《GQ英国版和美国版比较分析》 前还没细看过一本GQ,后来向朋友借了几本,集中一个星期仔细看,最后整出的判断“中国最需要的还是美国版GQ”,现在还是认同。现在,《智族GQ》一创刊,就采用了这种成熟的栏目设置。
只是,GQ的那种成熟的栏目设置,是在美国的杂志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适合美国的杂志环境的,而且可以说是形成于互联网时代之前的。对于网络时代的中国杂志来说,那种对美国版GQ成熟高效的栏目设置进行模仿的杂志,可以认真考虑下栏目的设置是否真的是从本国的读者需求出发,从本国的媒体发展状况、环境出发!碎片化也好,深度报道也好,都是需要的,却需要认真探究读者需求后做出判断。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麦格
编辑:
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