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探访中国大运河:寻迹漕运终点北京段四大遗存


来源:人民网

作为大运河的北端城市和漕运终点,中国大运河北京段共有两处河道、两处遗产点入选申遗名单:通惠河北京旧城段(包括什刹海和玉河故道)、通惠河通州段和西城区澄清上闸(万宁桥)、东城区澄清中闸(东不压桥)。通惠河由北京向东流经通州,在通州与北运河交汇于通州北关闸,总长度二十余公里。

什刹海: 商家仿造的运河漕船不复当年的往来繁忙,停在什刹海岸边供游人观赏。人民网 沈宇波 摄

什刹海: 商家仿造的运河漕船不复当年的往来繁忙,停在什刹海岸边供游人观赏。人民网 沈宇波 摄

作为大运河的北端城市和漕运终点,中国大运河北京段共有两处河道、两处遗产点入选申遗名单:通惠河北京旧城段(包括什刹海和玉河故道)、通惠河通州段和西城区澄清上闸(万宁桥)、东城区澄清中闸(东不压桥)。通惠河由北京向东流经通州,在通州与北运河交汇于通州北关闸,总长度二十余公里。

什刹海

位于今北京城区内,包括前海、后海、西海等三个自西北向东南连续排列的弓形湖泊。元代时,什刹海作为大运河北方终点,是北京城内重要的漕运码头,属于利用湖泊水系建成的水库港。什刹海又名“积水潭”。积水潭码头当时“舳舻蔽水” ,来自全国的物资商货集散于此,使得码头东北岸边的斜街和钟楼一带成为元大都城中最为繁华的闹市。元朝灭亡后的一个世纪之内,积水潭码头被废,水面不断缩小。自明代起,什刹海失去了运输和码头的功能,转化成文人游赏的景区,水域面积不断缩小,逐渐形成今天分为三个湖泊的什刹海。现在什刹海是北京中心城区的一个景观湖泊,现有水面面积约34公顷。

通惠河通州段

通州段是中国大运河最北方的河段——通惠河的端点段落,是通惠河在北京通州境内的一段河道,是通惠河与北运河交接的重要河段。通惠河通州段始建于公元13世纪末(元代初期),河段西起永通桥,向东至通州北关闸汇入北运河,长约5公里,在元代至明初约2个世纪的时期内,是漕船经由通州向北京漕运的主要通道。

澄清上闸(万宁桥)

万宁桥在地安门以北,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开始为木桥,后改为石桥。万宁桥是由通惠河进入什刹海的门户,所有进入海子的漕运船只,都要从万宁桥下通过。它在保证元大都粮食供应上发挥过巨大作用,也是北京漕运历史的实物见证。

澄清上闸结构大体分为闸门、闸墙和闸基三部分,现存除木质闸板已糟朽外,闸墙和闸基依然坚固,保留完好。澄清上闸已废弃不用,失去水闸的原有功能。闸体东侧的万宁桥仍作为交通桥使用。

澄清中闸(东不压桥)

澄清中闸是漕船行至运河终点码头什刹海的必经之路,为通惠河北段河道上的重要水工设施。随着明皇城墙外扩,玉河故道失去行船功能,澄清中闸被废弃不用,现仅存闸口遗迹。作为遗址类河道,通惠河故道(今玉河故道)部分河段被盖在城市道路与建筑之下,具体线位难以确定。

澄清中闸南部为东不压桥。东不压桥始建于元代以前,现为遗址状态。东不压桥整体呈西南、东北向,中间窄、两头宽,桥侧面呈弧形。桥两侧的引桥保存相对完整;清理出的桥面石以黄白色花岗岩与豆青石相间。

遗存现状与保护

目前,大运河北京段的漕运、码头、水源等原始功能已丧失,部分河道、湖泊仅具有景观游览功能,大部分为城市的防洪排水河道。同时,遗产普遍缺乏展示,公共展示场所少,与大运河相关的展示、讲解及游览活动缺失。这些都对遗产点的保护提出了巨大挑战,甚至部分遗产地还面临着被继续破坏的危险。

据北京市文物局文保处处长王玉伟介绍,对于运河的修缮,将以“惠民”为准则,使得大运河遗产本体保护状况和环境风貌在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遗产能与运河沿岸民生紧密结合。

高清推荐:

(责编:叶欣、张希)

标签:遗产 申遗 元大都

凤凰旅游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