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报不了,至少还“躲得起”
在这次地震的生还者中,有一个是小学六年级男孩。他利用几天前刚刚学到的知识,在教室摇动后躲到一楼墙角。他蹲下后只过了四五秒钟,整栋教学楼便轰然倒塌,而他幸运地活了下来。
这位男生之所以能死里逃生,是因为一楼的角落由两面墙和一面地组成,不易倒塌;即使倒塌了,一般也会留下一些空间供逃生者躲藏。这个例子说明了向普通民众普及防震常识的重要性。
颜宏元教授告诉记者,“9·21”地震过后,台湾加强了防震知识的普及,同时学习日本的做法,在地震发生的断层遗址上留出一段,建成“9·21”地震博物馆,馆中陈列地震相关资料,介绍防震知识。
在台湾,民众很容易通过电视、网络和当局印制的宣传材料,了解必要的防震常识。这种防震教育分三个部分:临震反应、紧急避难疏散和平时准备。一些专门的地震研究机构也作了很多努力,如“地震研究中心”就针对地震中的常见问题印制了小册子,告诉民众应该如何躲藏、应该远离哪些物品。
台湾的学校每年至少要举行两次标准地震演习,教会师生如何在最短时间内疏散至学校操场等空旷地带。各学校还必须根据其建筑、走廊、楼梯等环境条件,拟定全校紧急疏散计划,包括疏散次序、疏散路线及第二疏散路线等,制作成图表供师生使用。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还把这项工作的落实列为考察重点。
学校教学楼的经常倒塌,也让台湾的相关方面反思教学楼建设中的问题。教学楼比其他建筑特殊——教室的内部空间都比较大,加上窗户多,墙壁抗震能力较差。“地震后新建的台湾教学楼,必须在教室前后各修建一条走廊,多一条走廊就多一排柱子;同时柱子也要加粗。”王乾盈教授说。
地震多发的日本设有不少地震博物馆和地震知识学习馆,均免费开放。参观者可体验6级地震发生时的情形。每年一到法定“防灾日”,日本各地都举办地震防灾演练,介绍应急对策,加强危机意识。
日本政府还开发了“地震受灾早期评价系统”,储存了4级以上地震的灾难资料;一旦发生大地震,该系统可在30分钟内自动计算出受灾规模,指导当局有针对性地迅速展开救援。
日本政府1978年制定的《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规定,如测得大地震即将发生,政府将立即启动全面避难救援措施。2001年,日本改组了中央防灾会议机构并加强其职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防灾减灾信息系统及应急反应系统。
在建筑防震上,加藤照一教授告诉记者,日本《建筑标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具备7级以上的抗震能力。一个建筑工程要获得开工许可,必须先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普通的一个八九层公寓楼,其抗震报告书动辄厚达两三百页。”
即使在发生强烈地震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的伤亡人数似乎都比较低,防灾知识普及和防灾措施周密、到位应该是其主要原因。
推荐阅读:
作者:
庄清湄
编辑:
周小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