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人物] |
林奕华:我不反对八卦,但讨厌太过师奶。
他的身份莫测,来历模糊,只知道他十来岁就当编剧,“同志”一说是他首先在香港提出来,1994年就得了金马最佳编剧,办过先锋试验剧团“进念二十面体”,现在是“非常林奕华”的主脑,同是亦是香港知名的专栏作家、电台DJ、大学讲师、舞台剧导演、香港最著名的同志,当然,此刻他自称“张迷”,他是张艾嘉最铁杆的影迷之一。
他的名字就是香港的味道第一眼看到林奕华,看到一个背影。瘦、蓝色衬衣、灰色裤子、白色Balance波鞋,手插在裤袋子里,一边和偶像说话一边把头晃来晃去,像个雀跃不已的大学生,吓,这就是传说中快五十的林奕华?
静的时候,他是英伦味道的学者;动的时候,他恰如大河奔流,他真是特别能讲也特别会讲,语调里带点台湾味的温吞,但绝无脂粉气,和张艾嘉排排座接受采访,她信任地靠在他身后,他一个人把局面搞得热火朝天,又是笑话,又是奇闻,又是趣事,你再看他那长长的头发,清迥的五官,无一不发出睿智的光来,不由地让人从心里叹一句:这个林奕华的确是有点帅,难怪男的女的都迷他。
在著名的小资网站豆瓣上他有相当多的粉丝,粉丝们聚在一起传阅他最新的文章,交流他的口头禅以及最爱的动作并加以评点,女粉丝还会娇嗔地埋怨:为什么他要是同志呢?言下之意,如果他喜欢女的,就要扑上去了。
在小众的圈子里,林奕华的名字是如雷贯耳,因为他的名字就是香港的味道,齐名的还有黄耀明、迈克、张国荣、TVB、另类、舞台剧、先锋……很多年前,我记得一位作家朋友,因为要见林奕华而激动得睡不着觉,见完之后立即写长篇文字同人分享见到林生的快乐……对一部分人来说,他是神,对另一部分人来说,他什么也不是。
大部分的人都是圆形,而我是尖形的正是这样一种身份,这样一个位置,可以让林奕华生活得轻松愉快,他在他的学生面前是大名人,文化的象征,剧团的中心,严格的导演;而在大众的面前,他则是犀利的专栏作家,天天评点娱乐,言辞激烈地批评社会现象。他批评的都是香港主流的东西,包括TVB、港剧、明星制、八卦杂志……他常常用“投射”、“欲望”、“解构”这些难懂的学术用语,但不妨碍他的娱乐专栏在内地遍地开花,比起普通的娱评,他的东西确实更具深度更让人思考,他的腔调平和,可过后一想有些话可真够厉害的,“大部分的人都是圆形,而我是尖形的。”所以他说,“我在香港没什么朋友。”
朋友们开他的玩笑,说他一张照片照很多次,最后选了一张最不像他的;买裤子他一定要这个色,偏一点都不行,他亦自嘲每当见到任何一个长得好,长得高,或者特别让他觉得符合自己理想的男性,他立即会自卑:“我为什么不是那个样子?”每天游完泳,他都会跑去量身高,看自己有没有长高一点……到了现在,他终于会笑着说:“我希望自己能真善美,但是美,这个我已不再苛求……”很有点乐天知命的意思。
“其实很多很有名的人私下里都是很害羞的,比如张国荣,可是害羞反而有一种反作用力,这就是被爱与成名的关系,害羞的人更需要爱,他需要的爱更巨大,粉丝的爱,整个豆瓣甚至整个社会的爱……”他无疑也是这害羞人群中的一员。
从小他就在女人中间长大,父亲家很有钱,外婆家一般——一边住在半山,闲暇时打高尔夫球,一边住在西洋菜街,租包租婆的房子,“我是个孤独的孩子,欠缺最基本最表面最肤浅的爱……”闲时他看电影和电影杂志以及琼瑶小说,小时候在学校他很怕人家说他娘娘腔、女孩子气,到了中学又过份地想引人注目,初中时父母离婚,他十来岁就出来见世面,当编剧,做话剧,混同志圈,和人打笔仗,是个愤怒青年,然后去英国呆了六年,再回来组剧团,写专栏,当讲师。他亦师亦友,亦老亦小,“我对外好外向,其实很内向,成天在家就是写稿看书看电影,和这个社会好像是隔离的。”
不过也许隔一点对他来说是好事,有了这一层隔,可能,他会飞得更自由更高更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