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人物] |
对话林亦华
关于华丽上班族
M.C.:怎么会想到要导演《华丽上班族之生活和生存》?
林:其实有这个想法很久了,我没有当过上班族,但对上班族的想象从小就开始了。我母亲是香港第一代的上班族。她在中环洋行上班,每天都要换上不一样的衣服上班,还要配搭相宜的高跟鞋、手袋。每天黄昏我乘爸爸开的车到天星码头接母亲下班。路上的男男女女犹如好莱坞电影里的演员,非常华丽。可是在华丽的背后,我也见过母亲要放下身段恳求别人帮忙,华丽背后有委曲,我母亲那时代的职业女性最多只是办公室里的低级职员,今天却有更多女性是身居要职。除了要面对同性竞争,她们有时候还要处理“自尊心”比能力强的男同事们。我这一代香港人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变化,那么北京、上海又怎么样,她们在如何往前发展?
M.C.:怎么想到要邀请张艾嘉?
林:我是张迷。这么多年她对电影、流行音乐、电视文化的影响整合起来是矗立在都市中的高层建筑,从这座大厦的观景台看出去是一座座文化图腾,那些曾经和她合作过的导演与艺术家都极具才华,他们共同给这城市带来新的趋向。我是张艾嘉的粉丝,多年前就在寻找跟她合作的机会。美国有梅丽尔斯?特里普,她到了现在58岁还是美国戏剧界的火车头,轰轰烈烈向前开,我也想告诉大家香港有个张艾嘉,也有穿PRADA的女魔头。
M.C.:你第一次见到张艾嘉是在什么时候?
林:喔,她可能都不记得了,她对粉丝是没那么敏感的……我从小就认识她,迷她电影嘛,真正见面是在柏林电影节,她剪短发,穿着清朝的衣服……后来有一年张曼玉在柏林拿了影后,我和关锦鹏做一个东西叫《愈夜愈美丽》,我记得是在成龙的办公室,张姐很认真严肃地教训了我们一顿,她说女人心理不是这样的。半年后,阿关又想了一个变性人的故事,拿着一张纸约了张姐在半岛酒店见,这次她没有拒绝,只是说没有很成熟,后来这个剧因事没有拍成,但我们成了朋友,偶尔会打电话,聊到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我们曾是校友,我们都在新法书院读过一年书,但是是不同届的,在香港找不到地方读书要插班的人都会去那儿。
关于专栏岁月
M.C.:你现在的一天怎么安排?
林:我的一天常常从做运动开始,游泳跑步,十点钟开始坐在书桌前,写一篇专栏,通常四十五分钟,以前我也试过写一篇八百字的稿要写一整天,身边的人就会很焦虑,因为一直在等你啊,所以我现在练出来了。手写,然后由同事打出来。下午通常是见人啊谈事啊沟通排戏啊,晚上临睡之前我会把自己的书摆在床头,分析哪些不好,我把这个叫给自己褪死皮。
M.C.:你最近的专栏总是在严厉地批评陈志云(无线总经理)和TVB,你说他利用手中的权力逼艺人出卖隐私?
林:其实我和陈志云认识在很久以前,2000年我很冒昧地打电话给他,我说陈志云,我是林奕华,然后他马上说我知道你,不如改天出来吃饭。完全没有公事,就是私下的接触,他是一个非常非常肯帮忙的人。写文章我不是针对他个人,你看在美国也有这样的访谈,明星们也会谈很多不为人知的东西,但那是自愿的,但人家的通俗是更能从尖沙咀讲到创意书院,是非常自然,而志云饭局是将我们对明星的欲望限定在求证上,其实不用做成这样,我不反对八卦,但讨厌太过师奶。
M.C.:你会不会看八卦杂志?
林:我看得很少,其实人的好奇心是很多层的,而香港的八卦是价值最低的那个层次,它建筑在明星“都很坏”“他们都有脏衣服没有洗”的基础上,其实外国也有八卦杂志,但不像我们的杂志这样,成天就是走光啊不和啊,很阴暗。香港很难再出现张曼玉那样的巨星,因为我们的艺人特别是年轻的艺人,他们需要成长,需要空间,一个二十二岁的女生,你就给她安一个荡女、妖女的称号,她很年轻就会垮掉,这非常可怕。
M.C.:香港好像没有像梅艳芳、张国荣那样的大明星了?
林:你知道么,那是因为有了卡啦OK。从前的艺人在歌里要放他的感情,他的情绪,但现在的明星只是为了给卡啦OK提供范本,没有重视情感,他们只是提供一种样版服务,所以现在的艺人没有机会也没有空间获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