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非遗和时尚的交集


来源:凤凰时尚

许伟明:21世纪传媒乡土中国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南朗:栋梁主理人之一兼艺术总监;Tasha:栋梁主理人之一;姜岚:21世纪传媒市场中心总经理 主持人:今天是我们对谈一生二二生三的第一场,我们今天的对谈

许伟明:21世纪传媒乡土中国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南朗:栋梁主理人之一兼艺术总监;Tasha:栋梁主理人之一;姜岚:21世纪传媒市场中心总经理

主持人:今天是我们对谈一生二二生三的第一场,我们今天的对谈内容是非遗和时尚的交集,在这里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对谈的嘉宾,首先是二十一世纪传媒市场中心总经理姜岚,欢迎。还有是二十一世纪传媒乡土中国研究中心自身研究员许伟明先生,以及我的搭档,栋梁的创始人之一,并且是栋梁的艺术总监南朗先生,我是来自栋梁的塔沙。我们今天来说一说非遗和时尚的交集。其实是还是要从姜岚这边先开始,我觉得非遗一直是二十一世纪在关注的一个话题,其实从一个关注经济的传媒到去关注非遗,我想知道的是这当中是怎么样的一个桥梁使得你去对于这样的一个议题产生了这么大的兴趣?

姜岚:对,其实这个话题还挺好的,就是塔沙问作为我们一个财经类的媒体为什么会关注非遗。最早其实起源是在08年,当时是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们二十一也是作为第一批媒体的队伍我们派了一大批的记者去关注当地的一些民生和灾后重建的一些情况,然后我们市场中心因为一直有一支公益的一个力量,就也是在一个月之后吧,就是在一个月后,我记得那年六一儿童节,我们就在汶川地震做了一系列的这种公益的活动,进行儿童的心理关怀,以及灾后学校的一些重建教育的一些工作。但是我们另外一支力量就发现,如果在一个受灾的一个地区怎么样是能促进当地贫困地区的一个再生产,我们就会想他那什么东西是最值得大家关注的啊,可能就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就把视角放到了非遗这个角度,因为作为财经媒体也是天然的,我们希望是一种可持续的力量来支持贫困县的一些问题,所以我们也是在我们一系列的研究中,包括我们从企业公民,到公益创新,到社会创新这样一系列自己在研究中心的一些关注下,我们觉得可能到今天我们想一种用社会创新和社会企业的方式来做非遗的一些推动。那这里面如果说真正的一种创新的一种模式再回到非遗这个角度的话,我们可能想,也就像今天说的就是跨界的一种力量,也许能够帮我们非遗能够真正走出那个美丽的乡村,来到,当然今天也是很荣幸,在栋梁的帮助下,我们生姜以及锦绣这个项目,二十一的这个项目能够在新天地的这样一个,上海因为是中国最时尚的一个核心地段来展示,我想也是我们这么多年的一个坚持吧也是有了一点成绩。

主持人:谢谢。那其实对于这一块我相信姜岚旗下伟明有非常大的发言权,其实我知道锦绣这个项目也是伟明的心血在里面,其实伟明走访了非常多的贫困县,而且看到过很多来源于贫困县上非常美好的值得传承的东西。其实你做这个工作有多久了?你这当中有一些什么样的感受是很希望跟大家分享的?

许伟明:我做这个已经有两年了。然后一开始其实我们关注贫困县的一个面是比较广的,不仅仅是非遗,还有自然的风景,还有一些历史景观之类的。但是在我走访两年之后发现其实最能打动人的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凝聚了一个地方的一种民俗,一种对于任何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一种相处之道,我觉得这些东西都可以通过非遗来体现出来,比方说像一些饮食,它可能跟都市不一样,那是因为在一些偏远地区他们只有这些东西可以吃。然后就从大概2012年10月开始我就陆续走访了二十多个国际级的贫困县,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这些地方是特别贫穷,但是也是特别美丽的,不仅仅是自然景色的美丽,而且在人文这方面,在历史这方面是非常的富饶非常美丽的。所以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就在东西部这么大的一个经济差异的情况下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地方会跟贫穷如此紧密的相关呢?我一直认为应该有一个办法是可以让他们摆脱这种贫困的,所以我认为我们今天做这个工作是很契合我们当下的一个命题的,就是如何建立一个美好的乡村,美丽的乡村,除了让自然界的美丽让外界知道之外,同时也是让当地人自己发现自己本身的这些东西是有用的。因为其实很多在贫困县的人他会陷入一种文化上的自卑,或者是一种劣势感,相对于都市而言他们认为自己是,很多人认为自己是落后的,不先进,然后如果从整个历史文明的这种角度来看,我觉得其实他们很多东西在一个特定的民族特定的历史阶段他们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托里屯,就是我们,我最后跟南朗一块去寻找黑壮的服饰的这么一个村落,之前我已经去过一次,这个村落它是,它几乎是一个快要消失的村落了,在此之前他们也搞过旅游开发,搞过很多尝试想把这样的一个民族风貌留下去,但是因为贫穷使得很多举措其实是无效的,甚至加速了这种消逝的这种爆发,更快的消逝了。我想可能是因为之前的很多举措是,并没有使得当地人认为到自己本身这种文化是有价值的,就他没有激发他的自主性在文化上。因此我觉得我们在谈时尚和非遗的交集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做的是,不是一种猎奇的心态,而是让他们当地人知道对于本民族本地区的很多非遗,认识他们自身的价值,以及他们对于自己民族的一个价值。因为很多时候其实非遗就是一个民族的名片,乃至是全部。怎么说呢,我们的吃穿住行,我们的品位,我们的一言一行其实都体现在非遗上面,假如一个民族他的非遗都将消逝的话那么可能这个民族就已经是跟,已经是一个跟别的民族没有区分的民族。因此我认为有很多的命题需要我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去慢慢的去挖掘。我们作为从都市的角度去乡土这样一个路径,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索取,单方面的去发现,其实很重要的是我们也是去重建当地,让当地在一定程度上回归过去一种生活方式,然后去让这种非遗获得一些土壤。这样的话在乡土和城市之间的交互当中可能城市可以影响乡土,乡土也可以源源不断的给城市更多的养分。

主持人:谢谢伟明,我觉得你真的是在非遗的探寻过程中把很多的感情填筑在里面。其实我跟南朗我们在很久以前其实就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对于时装的影响,但其实就我们而言,我们现在店内合作的设计师当中也很少真正将这一块非常认真的,或者说是非常光明正大的去表现出来,就你觉得这个当中就你看到的我们现在中国设计跟传统文化它面临的一些现实的一些矛盾点会在什么样的地方?

南朗:我觉得首先对于好多设计师来讲传统文化或者民族服饰对他们来说他已经有一个固有的风格,或者是有一个无法改变的一个样貌,所以他们实际上有很多的人是喜欢,但是他们实际上是不太敢动,或者不太敢用,觉得他,怕他自己的能力或者是一些市场反馈会有一些不好的点,或者是会有一些影响。但是我其实并不是完全赞同的,我觉得像我去在云南的路上我有一次跟塔沙在微信上聊,我就说其实你不去碰它,或者你不去理它,你只是在心中默默的觉得它好其实也是一种放弃,你真的是要觉得,你就真正去那些少数民族的人其实他们现在没有特别坚持的非得要用原始的面料,或者用他们手工的面料去做衣服,实际上他们有很多已经开始用,慢慢的开始用新型面料,就是我们这些化工面料去做他们的衣服,但是颜色基本上可以找到差不多一致的,但是它完全不是一回事。但他们有很多妇女他觉得这个是好的,因为它那个颜色比较鲜亮,或者是它比较耐洗,然后又不会脱色。所以有些东西真的我们不去管或者是不去问不去帮它们真的就是会消失,我们真的就是,我跟塔沙原来也讲过,我说这些东西真的有可能就消失在我们这一代。我觉得让大家,所以我们这次做这个活动能够去到这四个少数民族把他们的衣服带回来,真的就是希望就是一个简单的分享,就像伟明刚才也说了,我们不是去,不是那种猎奇的心态,我们也不想要太多,我们只是想把这些衣服拿到都市里来,让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近距离的去看一看这些少数民族的人去怎么生活,怎么制衣怎么穿衣,大概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这就是我们这次最想表达的。

[责任编辑:赵晶]

标签:非遗 时尚 创新

凤凰时尚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