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香港怎样避免“医闹”?医管局“四两拨千斤”


来源:人民日报

今年6月,香港护士管理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纪律聆讯终有裁决,为等候多时的病人家属交上圆满答卷。分布在全港各家公立医院及专科诊所的病人联络主任是医管局的第一层投诉处理机制,加上负责跟进及文书工作的人员,总数不到200人。

应对有道:

一线“调解员”化解纠纷于无形

“其实医患矛盾中,80%以上发生在前线。”黄婉芳直言,绝大部分就诊的病人和家属对医疗通识、不同医疗环境下的应对方案一无所知,全赖医护人员为他们提供解释和指引。

由于医疗事关生死,人在就医时的情绪往往最为脆弱,因此处理医护前线的矛盾和摩擦并不简单,一味使用传统的道歉、提供款项优惠等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更多的需依靠前线人员的应对。

黄婉芳向记者介绍说,早在医管局设立两层投诉处理机制之初,她便在前线人员培训计划中加入“调解员”概念,“如同每个家庭、每个公司都有一个说话算数的人一样,在每个前线纠纷个案中也必须有类似角色,为萌芽中的医患矛盾叫停”,可以是主诊医生,也可以是当值护士,甚至可以是病人的第一个施救者。她认为,香港医管局辖下7万多员工,每一名都可以成为前线纠纷的“调解员”。

在处理态度方面,黄婉芳强调“疗护与治愈并重”。诚然,许多疾病可以治愈,但也有不少长期或慢性病无法根治,使病患和家属饱受困扰。“在此情况下,医护人员更应显示出足够的关心与耐心,病人不一定完全明白医护的专业判断,但他们一定能感受到医护的关怀态度”,设身处地为病患解决现场疑难,无形中也就化解了纠纷。

曾有患长期肾病的病人不肯回家,认为医院才是最安全的地方,他的主诊医生便引用数据向他悉心解释,医院内病菌数量惊人,可随时侵袭免疫机能低下的病患,对他来说医院反而更加危险。最终病人同意出院,避免了一场潜在争执。

黄婉芳将一线同事形容为“威严中带着关爱的白衣天使”,除去治病救人的日常工作外,还能胜任每日数不胜数的医患纠纷处理。

而“关爱文化”也是医管局多年来坚持奉行的行医守则。其辖下41家公立医院和120家门诊每年都会举行不定期员工培训,教授医护人员如何更好地与病人沟通,包括恰当使用眼神交流、勇于说不、主动聆听及自我情绪管理等。

监管有力:

“高薪养廉”造就医患互信

作为全世界最繁忙的医护阵地之一,香港对医疗行业的监管可谓“严上加严”。

只有通过资格考试和培训,正式注册,医师才有资格行医;医生的收入是固定年薪,没有红包,更没有药品回扣;医生晋升的主要依据是职业道德、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医学继续教育经历,如有投诉成立则可直接影响晋升,甚至导致停牌……条款之多,令人难以置信。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公立医院医生属于公务员编制,薪金及退休金丰厚,但受廉政机构的严密管控,属于“高薪养廉”。在香港廉政公署的网站上,记者找到几宗近年来受到调查的公立医院职员个案:有医生因帮助病人在排号时插队而获罪;另有医院太平间工作人员因接受殡葬公司贿赂而被判入狱。

密不透风的监管制度为医患双方的互信打下基础。有民调显示,在所有公营机构和政府部门中,香港市民对医疗制度最有信心,信心指数高达72%。

记者有位医生朋友回忆资格考试时表示,她曾遇到一位特别的“病人考官”,询问后才发现是某位资深医生经手的典型病病患,在医生请求之下担起“考验准医生”的职责。朋友感叹,医患关系融洽至此,远非朝夕之力可以实现。

当然,万事无绝对。虽恶性“医闹”事件鲜有发生,香港医护人员因偶发暴力事件而受伤的个案也仍然存在。医管局资料显示,在2015至2016年度,医护人员因工作间暴力事件受伤而呈报香港劳工处的个案有415宗,其中85%为护理人员,主要涉及精神科、急诊室等。据记者了解,这些受伤多为推撞、擦伤等,并无严重的流血甚至死亡案件。

在香港,影响医院秩序或在医院做出不雅行为,都属于严重违法。因此已有21宗受伤个案被检控,遭处罚款及监禁不等。

医疗的本质是什么?黄婉芳思索后坦言是人性,“从医护最前线到监管大后方,病人始终是医疗关注的中心”。也许正是这份坚持,造就了香港医疗的口碑,也潜移默化地成全了医患关系的和谐。(记者陈然)

[责任编辑:晏霏霏 PQ016]

责任编辑:晏霏霏 PQ016

  • 笑抽
  • 泪奔
  • 惊呆
  • 无聊
  • 气炸

频道推荐

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凤凰健康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