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蓝莓讲述:回忆那一家人,我注定无法心安


来源:凤凰时尚

世界上没有心安的人,不是这样的不安,就是那样的不安。老高的不安缘于他的一位学生。

  

蓝莓讲述:回忆那一家人,我注定无法心安

世界上没有心安的人,不是这样的不安,就是那样的不安。老高的不安缘于他的一位学生。

[本期关键词:不安]

     

世界上没有心安的人,不是这样的不安,就是那样的不安。老高的不安缘于他的一位学生。

第一章

去年夏季的一天,我在河边散步,顺便看看河边的工程。那一段河水已经截流,水排干了,正在搞河心的电动喷泉工程,是美化城市的举措。据说将要有一场全国的少数民族运动会在这个城市举办,所以城市建设加快了速度,加大了力度。那个河段,本来是游泳区,像我这样爱游泳的人都关心、盼望工程早日完工,恢复水位,好去游泳。

有一位工人,肩上扛了一卷电缆,在那个挖开的沟槽里铺设。他看到我,急匆匆拉直了那一卷电缆,上到堤上,站在我面前了。他微笑着说:“老师,你还记得我吧?”我端详着,回忆着早年的学生。“我学生多,只是觉得面熟,”我说,“经常是学生记得老师,老师不能记住学生的名字,也分不清学生是哪一届。”

“老师,我是陈星。你教过我,你的语文课,同学都喜欢。你还指导我的作文,那时我最爱学语文……”

我记起来了,那个初中班的陈星。他语文本来学得不是很好,我指导过他几次,成绩有所提高,学习兴趣也有了。他还跟我询问:“老师,我想学写文章。”我鼓励过他:“好啊!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现在多读好书、读好文章……”我还讲了一些学习的途径,他听得很认真。

现在,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工人,他显然没有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他少年时的理想,被当时的现实割断了。

 
第二章

那时,我兼职学校的办公室负责人,也讲初中部的语文课。陈家一家人是从农村进城的,家里的老爷子在学校里做临时工,清扫校园,管理几个花坛的花草。陈老头住在锅炉房的一间开水房,也管烧开水,每日早晨和下午上班时间给各个科室送开水。后来,他的老伴和一个孙子也来了,挤在一间开水房里住,很小的空间。他的孙子,就是陈星。

陈老头请示了学校,在开水房边上搭建了一间小屋,是用捡拾的砖头和一些别人丢弃的木头建的。从此,校园后院里有了这座简易小屋,平添了一些人间烟火味儿。

陈老太太在屋边开了一块菜畦,种了豆角,也有韭菜。陈家是农村来的,老两口勤勉,他们的孙子也早当家,帮着他爷爷做一些分内的事。有人问他们:“怎么不让孩子上学?”陈老头沉吟着说:“还没有城市户口呢。”有人就建议:“先上咱们这个学校。你们在这里做工,能通融。”

陈老头就找到我,谈他孙子上学的事。我说:“没有户口,可以先上,可是两年后考高中,必须有本地户口。”这样,陈星就成了我的学生。

这位乡村来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可是很刻苦;因为没有本地户口,属于特殊照顾上学,他知道自己的身份。陈星在这个班级里,到得最早,每天的教室清扫他自动承担了。他的班主任说:“陈星来到我们班,每天的值日打扫,他一个人全弄好了,就是学习差,每次考试,他都影响班级的成绩。”

陈星是我请示了校长,接收的额外学生。我说:“他还没有学籍,他的成绩可以先不计入班级总成绩。”班主任说:“那好,先不算他的分数。他说过,想考中专,等到最后的学期,他必须回老家报名。”

陈星是经过我的通融,得到的学习机会,他在我的语文课上,尤其用心。语文成绩也还可以,凡是我要求的,他都能做到。我在一次他问我问题时,给他提了几条建议,都是学习语文的途径。果然,他的作文明显有了进步。他摸索到了一些作文的规律,信心也增加了。他问我:“老师,你看我以后能给报刊写文章吗?我很羡慕那些能写的人。”我听了他的这个问话,很高兴有这样的学生。我肯定他的理想,说:“你努力,就能。写作是很有用的能力,按着我指导的去用心,提高得就快。”

陈老头因为我是他孙子的老师,对我也格外亲热。他打扫了校园,经常到我的办公室,擦地、提了壶去给我打开水。我觉得这是使我搞“特殊化”,就劝说他不要这样。后来,陈老头也理解,但他还是想表达对我的感激,经常烧开了水,灌满一只大壶,急忙送到教学楼先灌满我的热水瓶,也给相邻的几个办公室送去开水。

陈老头的工资有限,但很懂得人情。他和老伴在学校西边的河堤上开了几畦菜地,种了几样蔬菜,经常割了韭菜,送给去水房打水的老师。老师们大都同情这家人,与这家人友善相处。但也有口头刻薄的,说起他们称“盲流陈家”,称他们的自建的小屋是“简易小别墅”,学他们说话的乡间口音,但都没有太多恶意。陈家人也捡拾废品,攒多了送到废品站卖掉。有些善心的老师,就把废旧物品,比如不用的旧书、旧报纸送给他们。

 
第三章

学校的一位主要领导,被组织部选中,荣升到一个旗县,做了地方官。他的副手主持工作,陈家一家人也还照旧。几个月后,上级要派一位新校长来任职,老师们传说,新领导是平级调动,这位领导很有魄力,做事果断,行为干练。我们几个科室的负责人私下合计,今后更要行为检点,工作严谨,别让新领导的“三把火”烤了。负责工作的副手关照:“你们看看那间校长室,该更新的设备就更新,该添置的就添置,如果有必要,也可重新装修一次。”我思虑着,说:“重新装修,不必吧?我去看看,先打扫干净再说。”

我们办公室三个人,打扫了那间校长室。那个文件柜里,原来领导的东西取走了,只有一些不要的没有价值的书本,一些旧期刊,和别的杂物。有人建议,把这些杂物从窗户扔出去,一把火烧掉。我说:“都给陈老头吧,他卖废品。”

那些杂物堆在走廊门边,陈老头那天早晨来送开水,我告诉他:“把那些废品收走吧,那是打扫校长室清理出来的。”陈老头取来一只筐,装走了那些杂物。

到了下午,陈老头敲我的办公室门,进来后手里拿着一只牛皮纸的档案袋。那个袋是封着的,里面有内容。他说:“这个纸袋,我怕有领导的啥东西,当废品卖了,就找不着了。”说完,他放下纸袋,就离开了。我想,这个陈老头,做事不干脆,都是前领导丢弃的,还能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我掂量着纸袋,打开封口,果然有内容!我找来了一位同事,俩人一起,从里面取出一沓崭新的百元人民币。数了,是5000元。我俩商定,这件事不好扩散,否则对前领导的面子不好,总会有人喜欢说三道四。我们把钱装回袋里封好,立即驱车送到前领导那里,只说:“收拾了办公室,这个袋还没打开过。”前领导接了,就要开封,我们推说还有别的事,不等他打开纸袋,就离开了。

因为这件事,我对陈老头更加钦敬。一位流浪到城市的农村人,靠做零工和捡拾废品谋生,竟然这般诚实,难得一遇。我办公室里的旧报纸、积攒的旧期刊,没有保存价值,就都让他收走。我向主持工作的副校长建议,给陈老头增加一点工资。副校长沉吟着,说:“新领导就要到任,等新领导来了再定吧,咱们只维持原有的开支。”

我还是觉得应该报答陈老头,对他孙子的学习就更加关注。陈星也努力,语文成绩渐渐提高。我给他的作文批改,也较别的学生深入细致,评语写得多。他在作文里透露,他的父母在农村种地,也做小生意。他的父亲染上恶性病,前年离世。他的母亲只身出走,没有再回来。农村流行风水意识,有人说,他家的房子是凶宅,不宜住人了,他们一家就流浪到城市谋生了。

我知道了这些信息,在一次面批作业时,我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不要迷信什么风水,生老病死是常见的,也有偶然性。”他说:“我们那里,都说丧事常连着,我爹没了,怕……”我给了他一些文具,是我办公用的,几支笔、几个记事本,并告诉他:“你好好学吧,知识多了,看问题就不一样了。”

陈星的语文成绩和学习热情渐渐提升。一天,他拿来一本陈旧的词典,给我看。那是一本几十年前出版的《四角号码新词典》,陈星说:“我爷爷收废品收了这本词典。这个词典,我自己看了多次,还是查不准。老师,我能学会吗?”他的意思,是让我指导。

我先问他“歌诀”,他能熟练地背诵:“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十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我让他说出“星”字的号码,他说对了,是6010。“陳”字,应该是7529,他错成7523。我告诉他“复笔优先”的原则,“陳”右下角,先考虑“复笔”,是个“小”。还有其他“定则”,比如“門”字在外的字,后两个号码,要看里面。“開”的号码是7744,不同于“門”的7722。“囗”(读wei,阳平)在外,也一样,“圆”的号码是6080,不同于“囗”的6000。还有别的“定则”,比如“竖提”是7,“竖勾”是2,不一样。

陈星利用他爷爷收废品得到的这本词典,学会了这种查字法。当时掌握这种查法的,都是一些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上过学的,八十年代的学生,都查《新华字典》了。

陈星手里的《四角号码新词典》,早已不“新”了,他却敝帚自珍,得心应手。他的识字量提高很快,作文的词汇量也丰富了。

陈星的作文,和很多学生一样的是,只分三段:开头一小段,中间一大段,结尾一小段。针对这些,我讲了“段落”知识。一篇文章,段落先分两类:结构段和意义段。结构段起到构成文章的作用,有开头的“总起段”,中间的“过渡段”,最后的“总结段”,都是短段。意义段,是文章的“内容”,一般较长。但是,也有的很短,是文章中特别重要的话,生怕读者忽略的话,独立出来,有的是一句话,甚至只有一个词,独立成段。这叫“强调段”,隶属于“意义段”。

我讲着“段落”,看下面学生的反应,最认真听、认真领会的,是陈星。课后,他问我:“老师,你有那篇文章吧?我看看那个只有俩字的段。”我课堂举的例文是《论雷峰塔的倒掉》,我指给他看,文章的结尾,是“活该”俩字,自成一段。

我从此欣赏这位学生,他的作文比一般学生更努力,也更有悟性。如果好好培养,会有成就。我指导他自学书本以外的,他很快背熟了一些关于写作的名言,比如“盖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比如“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一些关于写作的成语,他都阅读了出处,比如“不平则鸣”,比如“穷而后工”,比如“功夫在诗外”。

他还没有这个城市的户口,两年以后,他可以回乡参加中考。他应该继续升学,成为他那个乡镇的优秀考生。这是我当初的设想。

 
第四章

等到了新领导上任,主持工作的副校长如释重负。副校长说:“这几个月,咱们干工作多了不行,不干也不行,现在好了,有新校长了。”新校长是上面下派的,有上面的信任和肯定,所以踌躇满志,信心十足。他视察了校园,看了几个楼层的科室和教室,说了一个成语:“不堪入目。”

校园比较散乱,后院建锅炉房剩下的一些建材,没有大用,也没有丢弃。新校长看了陈家的简易小屋,说:“这算什么?学校能允许建这个吗?”楼内的墙面和地面,也是建楼时的样子,没有再装修过。

季节是初冬了,本不宜搞基建。新校长还是联系到工程公司,搞了室内的装修。墙面粉刷,除去了几片剥落的墙皮。地面揭去了旧的,换上了新的。部分破损旧桌椅丢弃了,添置了新的。上级领导下来检查工作,在和教职员工的见面会上,肯定了学校近期的变化。

我在校办公室,到了春季新学期,收到一份上级教育局的《通知》。《通知》的主旨是开展“自检自查”,提升教学质量,整饬教学环境,落实上次大会局领导讲话要求。我思忖着,“教学质量”是学校的主题,是永恒的主题,可是教学质量是难以量化的,即使学生分数也未必表现质量;而“教学环境”是直观具体的,是可以突击整饬的。所以,这次落实《通知》,一般的做法,当然是整治教学环境,优化设施,改造陈旧面貌。

我向校长汇报了《通知》精神,再把《通知》给校长。校长也没仔细阅读,只是说:“先开个科室负责人会,把《通知》在会上学习讨论。”我答应着,校长又说:“先不用大家说意见,你自己先看看,这个校园环境有什么碍眼的、破旧的,该除去的该休整的,现在就弄。”校长这番话,在我的意料中。我也佩服这位新来的领导,去冬一上任,就改造了教学楼内部,不然,这次落实《通知》要做的事情更多。

我想到了后院。那些堆放的建材,运走也容易,而那座陈家自建的简易房,或许应该再加以修正,最好和那座红砖的锅炉房在色彩上、形制上协调起来。这是我私下的意见,就和陈老头说了我的想法。陈老头也同意,很快就着手,把屋顶拆去,重新用标准材料,墙还保留。

校长在他的办公室窗前,望着后院。我进来,向校长汇报关于陈家的事,主要是要求他把房子整修一下。校长没有回头看我,仍然望着陈家那所房子。我汇报完,校长问我:“当初,是谁让他住进来的?这是学校,不是收容所。”我觉得校长说得有理,当时没有考虑会有“自检自查”,就说:“这一家人,先是陈老头来做临时工,后来他老伴和孙子也来了……”校长说:“我们不缺临时工,找个城市的,总比农村来的有素质。你看,他们收的那些废品……”我想辩解:陈老头一家很朴实,很诚实,比如那个前任校长的一个装钱的档案袋……可我考虑到与领导辩解,会触怒领导,就沉吟着说:“他在这里做了两年了,这家人挺困难。他孙子在初中部借读,学习也很努力。”校长说:“我看到了,全校只有一个学生没有校服,就是他孙子吧?”我说:“他还不是正式学生。”

校长说:“我们是学校,不是慈善机构。要是依着你们,上级来验收,能通过就行!”

我摸清了校长的内心,我们不是慈善机构。我和陈老头说明了,学校有难处,上级有要求,希望他们迁出学校后院,在附近找个地方住。那些回收的废品,也不宜再堆放在后院。他孙子陈星,应该尽快做一套校服。

陈老头一家人很失望,他们本来以为我对他们很关照,我却让他们迁出。他们自建的小屋,也就废弃了。陈星说:“老师,我做了校服,能和别人一样,是正式学生了吗?”我说:“那还应该有本城的户口,你办个转学,从你的老家转学到这里。”陈星说:“我在老家,只上到五年级,还没上中学。”我说:“在你家乡,求人办一份转学证,我就接收你,你就是有咱们学校学籍的学生了。”

陈家搬走了,没有在学校附近找到住处,这一带都是楼房,他们住不起楼房。他们迁到了城南,一个人称“盲流村”的地方。那里是本城和那个旗县的连接地,基本没有人关注,所以私建了一些房子,住的多是乡村进城谋生的人。

那个“盲流村”离学校很远,陈星也不再来上学。有一天在街上,前面一辆送煤的车,后面跟了两位骑自行车的,那个年少的,我认出是陈星。他的自行车上绑了一把铁锹,是卸煤用的。他们给那些买了煤的单位卸煤,挣力气钱。

“自检自查”活动,使得学校面貌变化了。校园整洁,没有碍眼的东西。楼内是新近装修过的,只搞好卫生就行。学生服装统一,没有不穿校服的。上级来验收,肯定了学校的工作。

以上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事,现在我已退休多年。去年夏季,我偶遇了学生陈星,他没有在学业上取得进展,当了一位工人。他告诉我,他的爷爷和奶奶都过世了。爷爷在迁出学校以后,还经常说起学校的事,说起我对他们的照顾,很是感激。我听了,更加心存不安。我当时或许可以变通对策,说服领导,留下他们;或许应该在那次“校容校貌大检查”之后,再请他们回来,那样陈星或许能继续学业……

人生很难做到“无怨无悔”,对别人的无情,也是对自己良知的损害。尽管时光流逝,却冲不走内心的怨悔。回首以往,经常有惋惜、悔过、遗恨、自责。借助贵报“扪心”这个栏目,说出自己的内心反省,或许能缓解心中的纠结,别人也会借鉴一点人生经验。 

蓝莓 凤凰时尚情感专栏作家

蓝莓,某报首席编辑,编辑、主持情感栏目十余年。文风质朴,重写实,轻虚构。关注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

蓝莓邮箱:liuli211a@sina.com

 

[责任编辑:杨晓晨 PQ038]

责任编辑:杨晓晨 PQ038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时尚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