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板:巴蜀民间爆笑艺术经典(图)
2009年12月21日 10:27 重庆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金钱板传人江礼源(左) 刘力/摄

金钱板,顾名思义,由金钱(铜钱)与竹板合成的响器。金钱板之成为艺术,则是由表演人特殊的幽默搞笑才能决定的。只不过他的表演需要一种辅助乐器或道具,这就是金钱板。

相传300年前巴蜀地区因长期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大量土地荒芜。战争结束后,清政府组织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陕西等地百姓入川开荒,形成壮观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为解除迁徙路上和垦荒时的劳累和寂寞,移民中的文艺活跃分子发明了金钱板这种说唱艺术。其情景与战争电影里表现的部队行军时,由文艺小分队唱歌说快板以鼓舞士气差不多。后来,这种艺术逐渐成形,不仅在四川盆地流行,而且传播到云南、贵州等省,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特有曲艺形式。

金钱板表演时,演员需要三块厚厚的竹板,长约一尺、宽约一寸,通常用多年生长的老楠竹制成,双手并用。左手拿一块竹板,称为打板;右手拿两块(如果是左撇子则需倒过来),称为面板。根据故事情节进展,相互敲打出特殊的节奏,以增加语言效果。金钱板之“金钱”,一般镶嵌在右手所握那两块竹板上,敲打时发出金属声,使竹制器声的音色更丰富些。

上世纪50~60年代,重庆创作了大量金钱板作品,代表作《武松打虎》、《枪挑小梁王》、《糊涂知县》、《草船借箭》、《双枪老太婆》、《江姐》等,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今天仍然活跃在重庆曲艺舞台上的金钱板艺术家,则以李国仲、谷丰为代表性传承人。

李国仲1936年生于四川泸州,从小家庭贫困,10岁到百货店当学徒,业余爱好就是进茶馆听说书,接触金钱板并开始学艺。17岁参加铁路工作,开始利用儿童时偷学的曲艺表演才能向旅客宣讲安全常识,其金钱板说唱开始受到关注。1958年,22岁的李国仲调到成都铁路局文工团,成为一名曲艺演员。为提高业务水平,也为端牢自己的饭碗,他利用业余时间拜当时的金钱板表演大师邹忠新为师,把金钱板艺术的精髓尽收心中。1963年,铁路文工团解散,李国仲来到重庆铁路分局工作,从此在巴渝大地尽情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成为重庆地区最为知名的金钱板表演艺术家。

李国仲创作了大量金钱板段子,其艺术造诣和表演风格富有巴地特征,幽默风趣,铿锵有力。语言简短直白,少用长句,更慎用文言和典故,跟重庆人直爽急性的说话风格相一致。他表演的《瞎子算命》把一个骗人的“瞎子”模仿得惟妙惟肖,表演时的“翻白眼”与川剧中的变脸同为巴蜀绝技。李国仲和谷丰合说的《秀才过沟》,对只会读死书背教条的生活白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令观众忍俊不禁,爆笑不止。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阿蛮 编辑:阳杰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
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