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美术:几多“绝活”变“绝唱”
2009年03月30日 10:00中国文化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绝唱] [景泰蓝] [工艺美术]

潮绣作品

潮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有1000多年历史,是中国四大名绣“粤绣”的主流派。潮绣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赛会、1923年的伦敦万国赛会上均夺得金奖;在清代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赛会上,唯有潮绣艺师荣获官封“刺绣状元”美誉。新中国成立以来,潮绣是国家领导人赠送各国首脑和国际友人的重点礼品。上世纪70年代末,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智成创作的《九龙屏》挂屏在叙利亚展出时深受好评,并被作为国礼赠送给该国。

潮绣曾是潮汕经济的支柱产业,历史上曾有过绣装遍地、艺人众多的辉煌时期。但在当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门流传千年的传统手工艺日渐衰落,目前潮绣艺人传承日稀,仅剩湘桥区个别绣庄主及当年潮绣厂的10余名绣工。最年轻的绣工都已过了60岁。潮绣的代表性人物、86岁高龄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智成曾向媒体疾呼:若不采取措施,这门流传千年的民间工艺将面临失传之危。

而在林智成家中,潮绣也只传了第二代,他的孙女认为潮绣费神耗时、工价又低,便只学习美工绘画,从事婚纱、时装等纹样设计。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因其釉色主调发蓝且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故得名。对于景泰蓝的美,作为景泰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钱美华称其为:“完美,绝妙,无法言传。”

景泰蓝在明朝宣德年间工艺趋于成熟,此后在明清两朝一直是皇宫御用贡品。清朝后期,珐琅工艺开始衰落,直到鸦片战争后,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景泰蓝受到西方人的欢迎,此后民间景泰蓝生产快速发展起来,并且迎来了一个发展高峰。

民国初年,景泰蓝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和芝加哥万国博览会都获得了金奖,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海外需求。民国年间,仅当时较有名气的“老天利”一家制作工厂的雇工就达350人,全行业的从业人员超过3000人。

解放初期,由于多年的战乱和经济衰退,景泰蓝的发展跌到最低谷。当时北京有大小景泰蓝作坊200余家,大的不过二三十人,小的只有两三人,从业人员不足千人,整个行业处于萎缩状态。政府采取了抢救、保护和扶持政策,发放贷款、订货、收购,使该行业得以迅速恢复发展。景泰蓝在1975年至1980年迎来了一个“井喷式”的发展,包括景泰蓝在内的整个北京工艺美术行业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但随后的形势急转直下,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工艺美术品的海外订单急剧下滑。到了1998年,北京工艺美术厂已经由鼎盛时期的4000人下降到不足300人。  

奢侈品热点文章推荐:

世界最大钟表展BASEL WORLD 正式开幕

不是所有金币都大涨 认清投资金币

探索魔幻秘境 荟萃极致珍宝

“红色收藏”再升温 毛主席徽章受欢迎(图)

“正宗”奢侈品又回来了(图)

TUMI新品 全新春夏风情(组图)

兰世立:不怕上榜的福布斯富豪(图)

《名利场》“利诱”性感女星(组图)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相关新闻

作者: 宗 文   编辑: 阳杰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