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被誉为时装界的“环保大师”。作为服装设计师,她获得了中国国际时装周的最高奖项“金顶奖”和“最佳女装设计师”双重殊荣,参加过巴黎时装周;作为环保者,她发现并保护了濒临失传的中国传统珍贵面料莨绸,把500年前的莨绸变成巴黎卢浮宫里的衣香袂影。
繁琐工艺
7 月29 日,凌晨4 点。广东省顺德市伦教镇还没有醒来,位于伦教镇中部的成艺晒莨厂已经开工了。
伦教立交桥从晒莨厂头顶越过。晒莨厂包括三块草地和两间工作坊,总面积为20亩。
厂里的地面、墙壁、桌椅、床铺等,都被经年的薯莨汁染成褐色。厂外,堆着像煤渣一样的薯莨渣,这是榨取薯莨汁后剩下的,可以当燃料,或是归于土壤,成为肥料。
一条小河围着晒莨厂,河对面发出零星的亮光。河里,打捞河泥的工人驾着小船已出发了。不远处,70多名赤裸上身的工人正准备“过河泥”。这是制作莨绸的最关键工艺,必须在日出前完成。河泥就采自离这很远的一条没有被污染的小河。河泥里的铁含量恰到好处,能和薯莨汁里的单宁质产生化学反应,变成黑色。
借着灯光,工人们摸索着捧出了莨绸半成品。在一条盛有黑色河泥的狭长沟渠边,120条莨绸半成品正面朝上,被整齐地摞起来。工人们分别站在沟渠的两边。一边的工人把河泥均匀地涂抹在莨绸上,另一边的工人把涂了河泥的莨绸对折,平整地捧到别处,静置40分钟。
4点多,梁子来到了晒莨厂。停车、熄火。每年她都会数次从位于深圳的公司出发,开2小时的车来到晒莨厂。梁子专注莨绸时装设计14年,拥有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时装公司。并与成艺莨厂保持着十多年的默契合作,晒莨厂供应着时装公司的莨绸用料。
7 月27 日,顺德大雨,晒莨厂歇工。7月28日是梁子的丈夫黄志华过生日。黄志华是梁子的大学同班同学,夫妻合作创业,丈夫是总经理,管理公司业务,老婆是设计总监。梁子留意了7月29日的天气预报,提前知道这天没雨。凌晨的天空很蓝,像是梵高笔下的颜色。梁子和7名工人一起站在沟渠的一侧,用拖把蘸满河泥,在莨绸半成品上均匀地涂抹。蘸满河泥的拖把很沉,来回涂抹,需要腰部、手部、腿部一起使劲,绝对是力气活。在这里,每个工人的手指甲都是黑色的,因为他们常年接触薯莨汁,薯莨汁一接触河泥就变成黑色,就难洗掉了。
5 点半,静置了40 分钟的莨绸,被8 名工人合力搬到河边。走在前头的是一个不到18岁的小伙子,他大喊一声“嗨”,8名工人就合力把莨绸平整地摔在河面上。小伙子干了几年“头人”,在这里,每个工序看似简单,但都由专人负责。另有3名工人在河里洗去莨绸上的河泥。他们常年干这活,十分熟练,抓着莨绸门幅的两头,左右用力抽洗,河面被大声地拍打,发出有节奏的声音。洗完一遍的莨绸被用力抛出,像是京剧的甩袖,然后再洗一遍。
洗完后的莨绸,正面就变成了黑色。曾经有日本商人来晒莨厂拍下了制作全流程,想在日本批量生产,但是没有成功。原因之一就是,“过河泥”使用的河泥,是顺德特有的。
洗完莨绸,天色已放亮。莨绸被依次平摊在草地上,两头压上竹竿防止卷边。然后,几个工人向摊开的莨绸上喷洒薯莨汁。这是最后一次封莨水。
等莨绸晒干后,还要经过最后一道工序:“摊雾”。因为此时的莨绸手感较硬,为了让它变得柔软,得在天黑时分平摊在草地上。黄昏的草根因为吸收了土壤里的水分而滋润,莨绸也因为吸收了小草的水分而软化。
完成所有这些工序后,莨绸还不能用,要放置3-6个月,再取出水洗,才能用于做成衣。7点半,工作坊里的女人已经煮了菜粥。工人一天要吃四顿。吃完,工作坊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莨绸制作:榨薯莨汁、浸莨水??工作坊里没有空调,风扇咿呀呀地吹着。
也没有现代化的生产机器,只有大大小小的木桶,用以盛放浓度不一的薯莨汁。工人用网兜过滤薯莨渣,唯一用电的时候是榨薯莨汁。这里不追求生产量,一匹布经过半年才出炉;也没人知道确切的生产量,因为制作莨绸看天吃饭,下雨不行,过冷过热也不行,只能在3月到11月间进行,其中农历小暑、大暑、立秋的日照强烈,会使纱绸变硬发脆,也不能晒莨。“时间在这里,倒退了几百年。”梁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