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抢故里”背后的经济博弈
从真实的历史文化名人到虚拟文学形象,从出生地到墓葬的追踪,名人故里何以受到如此青睐?一些业内专家认为,“哄抢故里”的背后,是地方对经济发展的急功近利和对文化传承的轻率短视。
湖北省旅游局局长张达华介绍,近年来,我国经济提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单纯地游山玩水,越来越看重旅游地的文化内涵。在此背景下,众多省区市将文化旅游列入政府报告和规划,有的甚至将其列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各地争夺、整合和共享文化旅游的优势资源,正逐步实现文化与旅游的产业融合。在文化资源助推旅游经济的今天,“故里经济”确实对不少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然而,由于我国在名人故里的物质文化遗产认定上尚无具体标准,近年来故里之争泛滥,修复古迹、纪念活动、吸纳投资、开建项目……巨大利润空间及政绩驱动,使地方政府成为这些“文化争夺战”背后的推手。本该严谨的考古与历史研究,演化为赤裸裸的利益争夺,荒诞闹剧频频上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来扩大本地区影响,通过适度开发提高地方经济本无可厚非。但目前一些地方过于追求文化遗产中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其真正意义。有的无视历史凭空臆造,把神话人物和传说当遗产来“创造”历史。更有甚者,无视道德、伦理底线,把历史上或文学作品中的反面角色代表作为“名人”开发。
武汉大学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齐子鹏认为,利用名人效应发展旅游可以理解,但一哄而上争夺故里却造成了市场混乱。“一些地市并未经过严格考证和鉴定,有的是盲目跟风。大肆商业宣传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历史名人,背离了历史,甚至低俗化,也可能造成现代人对名人籍贯认识的混乱,这是文化研究的悲哀。”
历数参与名人之争的地市,大多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有专家分析称,这恰恰暴露出这些地方陷入发展模式困境。因为缺乏对本地文化资源的深入了解,以为只要“搭上文化的台”,就一定能“唱出经济的戏”,而没有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
为寻求经济突破,一些地市不惜血本大兴土木、盲目立项,动辄上千万甚至数亿开发名人公园,甚至生造古迹及墓冢。由于缺乏文化内涵及配套设施服务,许多项目昙花一现,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而真正的文化遗产却保护得不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