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几千年前就能造出丝绸和瓷器的国家,为何至今没有驰名国际的时尚品牌和一流设计师?法国精品行业联合会中国区荣誉代表杜孟对这个问题百思不解。
的确,近百年前中国“辑里丝”就在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但今天全球的顶尖丝巾却是法国的“爱玛仕”,身价成百倍于“中国造”;“瓷器”(china)曾是别人景仰中国的代名词,但现在静静躺在中国高级百货店里“待价而沽”的精美陶瓷却是“德国打造”、“西班牙进口”、“意大利手工”……再看看中国作为世界纺织工厂的时装业,除了oem、“品牌授权”、“代客加工”,我们没有“中国创造”的世界品牌,也没有“中国原创”的世界级设计师。
“中国并不缺乏天才设计师,但他们走不出去的原因非常复杂。”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院长助理弗罗伦斯(Florence Wagg)这样说。
我们不禁要问,中国设计师通向国际天桥的那条“走廊“还有多长?
中国设计师的舞台有多大
上海时装周专为设计师开辟的3600平方米的展厅内,来自国内的设计师带着自己的作品纷纷亮相。环顾展厅,有灵感、有创意的亮点频现,但有知名度、有印象的品牌空缺。
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服装设计,随着国内服装业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变革。从最初的“一件西装可以套全国人民”的年代,走到了追求个性的90年代中期,中国一直没有有影响力的设计师。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服装业品牌竞争的格局更加明显,国内很多服装企业,从贴牌加工,也尝试走自创品牌的道路。然而,面对服装业的第三次洗牌,国内的设计师是否就能脱颖而出,打出自己的品牌呢?
对于服装产业而言,中国产量惊人,2004年产量增长了15.10%,国内规模以上企业总产量达118.33亿件,全行业完成150亿件,出口额超过616亿元。虽然产量巨大,但来自上海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十大商场内的品牌销售中,女装部分国内品牌只占了6.82%。
“我们是制造大国,但不是设计大国。” 江苏省十佳服装设计师卞嘉伟感慨道,国内的服装业最明显就是跟风。设计师在经济上的势单力薄,注定了他们的设计只能随着企业的利润而走。
“品质精良、品格独特、品位高雅,这才是真正的服装精品”,上海市经委副主任陈海刚表示,我们的设计师还缺乏创新的理念和鲜明的风格。
设计的同层次化也是服装品牌低水平竞争的一大原因。“国内大多数时装品牌定位都是在同一层次上的。设计师为什么就不去打开自己的市场,学会脱颖而出呢?“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张渭源感叹。
不愿透露身份的业内资深人士分析,欧美的时尚产业往往是通过设计师创新的理念才引领潮流的趋势,然后再推动市场发展;而中国恰好倒置,永远跟着市场走,追着潮流走,设计师没有创新的空间和舞台,天才也无用武之地,那么只有在浑浑噩噩中迷失。
T台到柜台有多远
摇曳的灯光、绚丽的音乐,T台的云裳艳丽夺目。然而走下T台,这些服装又有多少可以进入市场?
“国外的个人发布会上,设计师可以极尽夸张,因为这代表的是设计师的艺术水平。而真正进入到市场,这些服装都还是会进行修改的。” 张渭源向记者介绍,但国内的设计师多把两者混为一谈。目前国内的企业对设计师的价值评估都很低。
“国内设计师多纸上谈兵,设计的服装真正能走进市场的不多。”设计师陈闻这样说。
佛罗伦斯也认为,中国设计师的问题在于停留于表面,只注重视觉效果。就像设计学院的很多学生认为时装是奢华的象征,在设计上运用了很多色彩和装饰的元素,但缺乏实用性和人性化设计,自然难以走向市场。
编辑:徐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