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非遗中国】苗画里的五彩世界


来源:凤凰旅游

人参与 评论

苗画是一种极具苗族特色的绘画。它所画的往往是花鸟虫鱼、山川日月、龙飞凤舞,颜色浓重而鲜艳。苗画要表达的是吉祥的意思,选取的绘画对象往往是自然界的美好事物,以及传说话的诸多神兽灵禽,麒麟、龟、龙、凤,等等。

一家三代的苗画故事

人尽皆知苗画姑娘爱美,自家的土布在染色之就是单调的深蓝或黑色,姑娘们就在其上绣一些花草进行点缀。姑娘们尽管手巧,但并不擅长勾画稍显复杂的造型。这时候,她们便向那些读过书的、会拿毛笔的人求助,在预计要绣花的地方用浆画出花鸟虫鱼的造型,然后带回家沿着图案线条慢慢绣。

梁德颂的爷爷是教书先生,理所当然的就为别人画一些花鸟虫鱼。“她们把一块布扯下来,拿来画上图案,画好了之后就沿着图案轮廓来绣。”梁德颂说,不同年龄人绣的风格是不同的,年纪大的人喜欢素淡点,姑娘们喜欢娇嫩的、有活力的颜色与图案。绣好之后,一番裁剪缝补,这些绣作就装饰到袖口、裤角等地方了。


梁德颂在作画

苗画一开始就是服务于绣花的,它是绣花的底稿。在梁德颂爷爷的画里,都只是画轮廓,留给巧手的姑娘们用针线来填补颜色。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父亲梁永福。

情况的改变发生在1960年代前后开始的农业集体化,农民们被编入了生产小组。在此之前,农民有农忙农闲之分,女人在农闲绣花。但进入集体化后,农民大部分时间在田里干农活赚公分,而绣花费时很多,便被耽误了。

梁永福于是做了一个实验。他从染匠那里弄来矿物质染料,这回,他不再像父亲那样只画轮廓了,而是填上了颜色。他以一种油加入染料中,绘到布上,干透之后虽然变得硬邦邦的,但却可以保证画作在清洗的时候不会消失或褪色。这种权宜之计将画画代替了刺绣,受到了欢迎。尽管处于深山,但保靖县、花垣县的人都慕名前来请梁永福画画。梁德颂也在父亲的熏陶下,深深的喜欢上苗画。

“破四旧”期间,苗画也受过一定的影响,主要是题材上的影响,龙、凤、麒麟等被神兽被禁止,但还可以画花、鸟、虫、鱼等自然的东西。梁永福继续作画,并因此得以靠给大家画画来赚取公分。“专业的,还是我父亲一个。不专业的,也有几个。每一个村庄都有人画,不过他们不太专业,不够细致,线条也不够流畅。”梁德颂生于1964年,在他关于童年的记忆中,父亲一天到晚都在忙碌着画画。“我早上一起来,就看到我爸爸在画画,天天画,整天整天画。”

当初,以绘画代替刺绣是权宜之计。女人们或许还期待有一天重新来拿起绣花针。到1980年代之后,绣花和苗画逐渐地被抛弃了。机器生产的服装慢慢进入集市,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和多样的爱美选择。

梁德颂发现,以前人们每天都穿传统的服装,但现在,她们只是偶尔在盛大的节日里穿,每次最多也只穿两三天。渐渐的,自己不织布了,染匠消也失了,人们也不再需要梁家父子这样的“画匠”了。小伙姑娘们纷纷出门打工了。以前,靠给服饰绘画图,不出家门可糊口,现在不行了。

有好几年,梁德颂所做的和苗画没有什么任何关系。他也曾到江西南昌、浙江、北京打过过3年工。也曾在老家搞了一段时间的种植、养殖。

2002年之后,“很多人走进苗乡,去发现传统服饰和图案,从那个时候我就发现苗画还是有价值、有市场的。”梁德颂决定重新投入到苗画的创作里。

一开始,他专注于木雕和石雕。因为政府工程以及大的建筑多了起来之后,所需要的木雕、石雕也在增多,他将从祖辈传下来的图案,都画到木头和石头上以供雕刻。保靖的新建筑不多,需要的雕刻也少,不就后,梁德颂就去到湘西州首府吉首市。

父亲梁永福为苗画配色,促使了苗画在濒危时候的一次复活。到梁德颂这时,苗画又一次陷入了濒危。让苗画重新回到姑娘们的袖口已经不可能了,那么就只能寻找新的载体。在梁德颂之前,木雕、石雕展示苗画还没有人做过。发展到最后,苗画直接画在了纸上和布上,成为纯粹的观赏画作。相比于父亲,梁德颂的笔法要加的精细,在技法上类似于国画的工笔画。

由于苗画一开始的功能就是给刺绣做底稿,在脱离了这种传统功能之后,苗画依然尽量追求和刺绣一样的视觉效果。梁德颂尤其在颜色的深浅过渡上追求刺绣的针法效果。细看画里的细节,会发现,每个色块都使用了类似刺绣的走线,像是细密的松针一样细密的排开。这就是苗画所要的效果:一眼看去,以为是刺绣。

前述学者夏小红研究指出,“(苗画)看起来又像画又像绣……单色苗画图案大多都是各种服装的绣花图案,一般情况下都有着特定的外部形状,苗画形状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或多边形的,也有任意形的。这些形状都是要看苗画在苗服上面的绣花的部位决定的。”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晴]

标签:苗画 梁永福 梁德

人参与 评论

网罗天下

凤凰旅游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