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公布后乏人问津 无锡部分非遗项目已名存实亡


来源:人民网

人参与 评论

昨天(7月15日),市文广新局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张伟,正忙着为第四批无锡市级非遗名录的公布起草文件。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批后,无锡市级非遗最后一次大规模申报的最后一个程序,即宣告完成,拥有110个“兄弟姐

昨天(7月15日),市文广新局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张伟,正忙着为第四批无锡市级非遗名录的公布起草文件。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批后,无锡市级非遗最后一次大规模申报的最后一个程序,即宣告完成,拥有110个“兄弟姐妹”(含扩展项目)的无锡市级非遗大家庭中,又将新增33个成员。但记者也了解到,申报时火热,公布后乏人问津,却是多地非遗传承面临的普遍问题,无锡也不例外。张伟证实,无锡部分非遗项目迄今已名存实亡。

后继乏人陷传承困境

记者手中最新版的《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显示,无锡第一批市级非遗项目的公布时间是在2007年12月4日。当年公布的30多项市级非遗项目中,那些具有表演展示功能和欣赏价值的传统舞蹈项目,像荡湖船、马灯舞、狮舞等,以及与人们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项目,如王兴记小吃、清水油面筋、宜兴乌饭等传承情况良好,而有些非遗项目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与现实生活脱节严重,已被时代淘汰,濒临绝境。它们的命运似乎也只有顺应历史,“只能进博物馆、档案馆了”,张伟无奈地说。

无锡首批市级非遗项目无锡碑刻的传承人黄稚圭先生,今年已80岁。他的女儿、儿子虽都会刻碑、拓碑,但此项技艺操作起来要求很高,经济回报却太低,因此没能很好地实现家族传承。黄稚圭常笑称自己搞的是“边缘艺术”,很少有人愿意花钱收藏拓片。因此,更不要说有人肯以此为业,专职传承这项冷门的手艺了。黄老先生又何尝不想收徒?但跟他学艺的人至少不能为生计发愁。实在没人,也只能失传。如此下去,恐怕人们以后只能在无锡碑刻陈列馆和锡惠公园的二泉书院里,才能看到黄氏碑刻的风采了。

和无锡碑刻相比,同样也是无锡首批市级非遗项目的真丝绢花境况更糟。无锡地区真丝绢花的制作始于19世纪,由李宝英夫妇借鉴北京绢花和扬州通草花等制作方法,自行研制出了一套绢花制作工艺。到了20世纪,李宝英之子王荣华在父母所传技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成为无锡城里的一代“花王”。作为无锡地区真丝绢花的唯一传人,王荣华说,这一手艺是家族的独门技艺,传男不传女。由于儿子不愿学,到他这儿真丝绢花就要失传了。记者多次见过王荣华的真丝绢花,一朵朵娇艳欲滴,足以乱真。锡城手工圈一位资深达人表示,其实他的这些绢花,稍作改良完全可以用于日常生活装饰或演出舞台布置。

保护与传承需多方合力

王志熙和张荷娣是居住在荣巷的一对老夫妻,他们是无锡评曲、荡湖船、渔舟剑桨、花轿迎亲等多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近年来,每逢节庆,老夫妻都会带领荣巷街道50余位太湖民间文化艺术团的成员,到惠山庙会、阳山桃花节和崇安年市等古镇老街表演荡湖船、抬花轿等传统民俗节目。为传承好这些“老法头”的节目,荣巷街道积极为传承人出谋划策,帮助他们到社区向青少年传授指导,并鼓励他们在非遗文化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让当下的百姓喜闻乐见。

最近,当地社区还成立了马叉舞表演队,创作、排演新节目。在上下共同努力下,荣巷的非遗项目传承搞得红红火火,老夫妻也成了荣巷人家喻户晓的人物。

可51岁的杨其嘉,就没有王志熙、张荷娣的“运气”了。他是无锡微雕艺术的第五代传人。曾错过了两次申报的机会,终于入选第三批市级非遗名录,他本人也入列市级非遗传承人名单。可有了名分后,老杨的日子并没有好过多少。虽然他自己也萌生过开办硬笔书法班、作品上网等念头,但因为资金短缺、势单力薄等原因,一直难以实施。

据悉,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上,无锡政府部门虽然也有进校园、政校合作等措施相继实行,但与苏州每年300万元、常州每年100万元的专项保护基金相比,多少有些显得薄弱,到目前为止,还未设立非遗项目专项基金。张伟认为,非遗保护不是文化一家的事,各地一定要加强属地管理,多部门联合。各区各街道各乡镇,要对身边的非遗资源心里有数,进而有主动保护的意识和具体动作。

有申报也应有退出

从第一批无锡市级非遗项目申报至今,7年时间四批次申报,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逾百项。与保护名录上非遗项目数量猛增相对应的,是申报之后的保护乏力。据了解,有些地区或单位,只看重入选名录的社会影响,进了名录就万事大吉,后继的保护措施远没有落实。也有的地方甚至把入选名录当做政绩工程、面子效应。此外,还存在这样一种申报心理:把非遗项目视为生财之道,对其进行过度的商业化“开发”和“利用”,使文化内涵大打折扣。

对此,张伟表示,文化部出台了“非遗项目退出机制”,江苏省文化厅也曾有过类似意向,但因各种考虑尚未实行。退出不是简单的除名,而要经过多个环节。首先是动态管理,定期评估检查,让名录上的项目时刻置于监督之下。以此提醒人们,不能躺在非遗名录上睡一辈子。重申遗,更要重保护。其次,还能对濒危项目进行预警,实行抢救性保护。调查中发现的濒危项目,应由当地政府出台抢救性保护方案,用较短时间恢复项目的本来状态。这也给保护方多了一次补救的机会。只有到了人亡艺绝的关键时期,保护单位仍不尽力的,才会被“除名”。

此外,还有两种情况非遗项目也将无奈出局,一种是传承人自然身故,项目无以为继。另一种是遭遇自然灾害,非遗项目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被破坏,以致无法恢复。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重申报、轻保护,或是过度利用和破坏性开发的现象,是对非遗项目实实在在的破坏。因此,非遗项目退出机制的存在,则显得很有必要。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郭慧清]

标签:无锡 非遗 旅游 凤凰旅游

人参与 评论

网罗天下

凤凰旅游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