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国传统的当代化可能性


来源:凤凰时尚

陈雳: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欧洲历史建筑保护DAAD资助访问学者;李登廷:设计师,云游品牌创始人;万一方:设计师,YIFANG WAN品牌创始人;Tasha :栋梁主理人之一 主持人:感谢大家再一次来到

主持人:其实刚刚两位的系列,其实他们是代表了我觉得不同的设计师去展现传统文化的类型,登廷他的方式其实是更加的直接,但是因为很直接他更多先想是去做一个分享,然后让大家可以认识到,然后再在这当中去寻求趣味。那一方的方式,其实她的方式某些时候会有一些不着痕迹,因为如果不加以很多的介绍,事实上那些东西不见得是非常具有所谓中国民族化的。其实我觉得就是在这种方式上也许实现中国的这些传统文化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也是有很多种的,就会不会是代表你们两位不同的一些现代化的方向?就你们之后还会有一些什么样的突破在这个遗体上面?

万一方:我认为是这样子的,因为中国文化非常的精深,有非常多的元素可以提取出来,我们可以用一个非常现代的方式来诠释它,也可以像登廷一样用一个非常集中非常直接的方式把它夸张化,或者说强烈的扩大。我觉得不同的方式可以表达出这个民族元素,对中国文化的一个保护,还有这些服饰文化的宣传我觉得都会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李登廷:就我觉得就说现在大家对那种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实际上不是很那么在意,因为在我去那些少数民族的地方的时候有一个特别深刻的一个感受,就他们当地人都对自己那些文化就觉得不以为然,然后我去到一些比如说像贵州很偏远的一些山村的时候,他们就会,就会问我他说你们是不是日本过来的?当时我就很奇怪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的问题。然后后来我就了解到,就是说他们那边就有很多日本的,日本人会组成一个团队,然后包括有建筑师,服装设计师,还有各种各样的各行各业的一些,作家或者是,他们会组成一个团队然后深入到那些少数民族的地方,然后他们会给当地的比如说一个村子村长,给他们一笔钱,然后让他们把村子里面所有的各种各样的东西搜集起来他们挑选再带回去。所以我后来发现就是说在日本有很多品牌,实际上他们那些东西,包括一些蓝染之类的,都是从贵州啊云南啊那边拿过去的。我就觉得就说别人都在发觉我们自己的一些传统东西,但是我们自己没有很认真的去把这个东西挖掘出来。而且我们自己大家就觉得说,传统东西,然后民族的东西,中国的东西就是给大家以前感觉就是那种最炫民族风啊,或者是中国风就是很土气的那种感觉,就是我想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让大家改变这个观念,就说传统和中国的东西也可以是很时尚的东西,我觉得就说将来就是在国际上会越来越关注这样子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我觉得说的非常好。其实这当中除了设计师本身在前期资源上的准备,其实也会需要很多机构,或者说是有一些现实我们提供的资源区给到一些支持,其实我觉得在这方面陈老师应该是有很多的经验可以分享的,因为在建筑这个领域事实上是有很好的,很有组织性的这样一些机构,或者说已经现有的一些这种像智库一样的东西是不是能够提供到给到你们一些支持,就是这方面怎么样能够使得所谓时装这个行业能够去借鉴建筑领域的一些保有传统文化的方式,你觉得有哪些可以借鉴的?

陈雳:研究机构的话曾经是有这样一些课题,就是说中国传统的内涵是什么?民居有哪些部分,各个大中院校都有。但是你说像类似才智库这种东西,我觉得现在一些设计院可能还会有一些,但是我觉得是不完整的,而且是挖掘的不够深入的。从我个人考虑,中国传统建筑可谓博大精深,主要它的传统化到现代化的过程中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过度,一个是从这个形的方面,再一个是到神的方面,就是怎么样形神兼备很难,因为我是研究建筑历史的吧,近代过程中大概中国有三次这种复古思考,因为我们今天这个题目来说就是一个现代化的一个探讨过程,最早的最成功的应该就算,我们可能都去见过那个建筑,就是中山陵,吕原直做的中山陵,当时是一个大胆的突破,我们现在看没有什么,从当时那个时候来看,当时民国时期就是怎么样从这个木结构大屋顶这种样式转变到用现在材料,就钢筋混凝土来制作,这个是一个了不起的一个突破。在以后过程中不断的有这种中国样式的这种复兴,包括到上个世纪好像八十年代吧北京西客站,那么大的大屋顶,但是受到的非议很多。因为仅仅在这个形上的模仿和借鉴是远远不够的,这方面中国或者是国外,包括一些日本建筑师给了一些很好的借鉴,甚至他们总结的都很好,就是说通过总结发现,我只从建筑角度来讲,建筑的,中国建筑的内涵和上个世纪世界上最先进的这种建筑思想相比较,发现里面很多是相通的地方,甚至说我们比他走的要远得多,比方举几个例子,一个就是这种灵活空间,中国建筑其实是灵活空间的,灵活空间,框架结构,然后这种自由的平面,我们到故宫去看,我们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单体,然后能够完成无比复杂的一个功能群落,这就是它一个自由平面,从这自由平面里面我们能看到中国建筑的一个核心的空间,就是它的院落空间,这一点我们在模仿大屋顶建筑中其实都没有注意到。但是经过这些年,就是说一个是我们行动上实际工程上走的太快,走的太远,另外一个就是我们这个研究过程它还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甚至会受到市场化的影响,但是虽然有这种矛盾,但是还是有一些突破,比方我们中国有一个建筑师叫王述吧,王述老师,得过普林特奖,这个普林特奖就相当于是建筑界的诺贝尔奖,这对于中国建筑民族化的探讨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肯定。我们看王老师的一些建筑,好多都是在杭州浙江这一带,他对民族性的理解就是远远摆脱了以前那种大屋顶那种样式的理解,更加注重于它的一些空间内涵精神内涵,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这个探讨也是非常有益的,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扬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吧,就这样吧。

主持人:我觉得陈老师刚刚那个发言其实给我很多启发,我觉得他刚刚说到的关于我们的当代化过程当中,事实上我们不是只是单纯的去呈现民族性,而是应该去聚焦在它的精神层面。对,所以其实我觉得在建筑这个领域我相信是有一个非常好的教育体系在支撑。但是今天我觉得对于时装而言,其实你看一方你受到的教育是完全西化的,然后在这西化的过程当中你会学到西方的服饰史,你会有一些所谓时装史的一个概念脉络,但是对于中国我们本身民族的服饰文化的一个历史性其实是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也许不在中国,或者我不知道在中国的教育是不是会提及到这一块,实际上你觉得对你来说这块的需求跟渴求完全是后期自发形成的是吗?

万一方:我觉得其实是这样子的,我们为这个系列收集的这样多资料其实是来自于国外的图书馆,这是我觉得非常可惜的一点,除非我们自己到这个地方去旅行。刚才登廷也说了,有非常多国外的团体组团深入到民间当中去收集这些素材。那我们在国外的图书馆里面有非常多外籍的摄影师来到中国的一些山区去收集这些元素,现在变成一个摄影集来供我们参考,其中有非常多好的这些,可以运用在设计方面的,就像陈老师刚才说的造型方面也好,或者是里面的文化精髓,我觉得是和我们的国内没有研究的那么深,也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呈现的方式,所以我觉得这是我觉得比较可惜的一点。这一次我们的系列也是通过这种中西方的一个冲撞,就是用一个西方的审美一个西方的剪裁来做一个中华民族元素的这种呈现,我也希望去把这个概念可以更多的带进来,怎么说呢,就希望大家可以多找寻,从我们自己的文化当中找寻一些灵感,而不是去找西方的元素,我觉得现在有非常多元素是可以发觉发展的,对,我觉得这个可能是需要更多的去挖掘的东西。

主持人:谢谢一方。所以我觉得一方给我一个,就是另外一个启发跟思考。事实上我觉得在中国我们真的是很需要有人能愿意静下心来做这件事情。我们可能看到很多,就好象登廷刚才也说,日本他们在去着眼于中国之美。我记得之前张达给我看过一段话是××,就是无印良品他们在追寻探寻传统文化的时候他们去向了中国的一些边陲地区,他们写说他们想要去发觉质朴的中国之美。实际上这个字你看上去你除了很震撼你也挺心酸跟悲凉的,你觉得这个中国之美难道真的要等到别人来发觉吗?就我觉得一方的途径她可能是在国外的图书馆给了她一些更完善完备的这些灵感,那登廷你呢?你除了云游过程中你之前会在哪些渠道去了解它们?就这个渠道的了解跟你去云游这当中去探寻你觉得最大的不同点,或者你有一些其他什么样好的建议去给到这个议题。

李登廷:其实最早的时候我也是,一开始没有走出去真的去那些地方去探寻,也是在一些网络上面或者一些书籍上面去看到一些东西,也是像一方说的那样子,就说一些,就是看到最精采的一些东西实际上是国外的一些那种出版机构出版的一些书籍。然后我觉得,自己觉得就说应该我们自己要去做这样子一件事情,然后要让大家,就说我们自己把这些东西发觉出来之后让大家对这些东西产生兴趣,然后就会越来越多的人可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民族的文化产生兴趣,然后再,你只有这样子之后才能够把那些东西能够保护好,因为大家如果对那个东西没有兴趣的话,就说你去说我要保护它或者怎么样,就觉得,大家会觉得没有意义。但是当,就是包括现在,后来我再去那些地方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他们那边的东西有价值,因为他们就觉得,有那么多的国外的设计师,国外的人过去他们那边寻找那些东西,他们就开始慢慢会觉得说,我要把这些东西保护起来,然后会有另外的人会过来,然后他们觉得他们那些东西开始有价值了。如果说我们更多一点这些东西的话,就会,我觉得会对中国传统的或民族的文化保护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主持人:谢谢。其实我觉得今天几位嘉宾都讲出了我们很来自心底的声音,其实最初我们这个议题在规划的时候我们想的是说传统文化在当代化的,后来我们觉得难题太悲观了,于是我们就把它改成了可能性。但事实上我也是很希望能够透过这样的对话能真正看到它的难题在哪里。因为我们只有直面那些难题,我们现在哪些资源是匮乏的,哪些做的是不够好的,哪些是没有引起重视的,我们把这些东西只能是拿出来让大家很清楚的看到我们才能去改变这样一个现状,然后去教育更多的人,我觉得这个是我们的一个初衷。那也在这里跟大家预告一下,在这一次第一阶段我们的秀、展览,包含我们的对谈之后,事实上生姜文化跟栋梁会继续起动这个设计师的探寻之旅。我们也很希望能够透过设计师的眼睛去走到这些值得关注的,不管是贫困的山区,还是说拥有少数民族精华的一些地区去发现和运用到当代化的东西,其实也非常欢迎一方和登廷到时候能够加入到我们这样的一个旅程中,也非常非常能够期待听到陈老师关于这些方面给到我们的建议。然后我觉得今天我们几位嘉宾应该还是很意犹未尽,但是因为时间因素我们先暂时到这里,所以先请几位嘉宾可以对于我们今天这样的议题,有没有其他还要再分享的再告诉我们,就给我们更多一些你们的一些心愿。

陈雳:好,我接着简单说一下,因为我一看到所有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建筑,包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诗歌、戏曲、服装,尤其是服装,一种说法是服装是人的第二层皮肤,建筑是人的第三层皮肤,其实都是人密不可分的东西。但这个传统的当代化,或者我们建筑说的传统的现代化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题目,它在中间,像您说的一样,有很多困难,我觉得困难,从我的角度来说困难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挖掘认识的不够,挖掘认识的不够,而且这个时间它不能等你,就是很有点紧迫性,没等你挖掘认识清楚的时候也可能它就在逐渐消失,这个是非常紧迫的事。另一个方面就是说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就是挖掘开发过度,挖掘开发过度其实也是一个灾难,就像文化遗产一样。所以在保护和市场化中间找到更好的一个契合点是特别重要。从我们学术观点来看更偏重于保护,是这样,好的。

李登廷:其实也非常感谢栋梁跟生姜这一次活动能够邀请我到这边来,因为我觉得特别高兴就是开始有时尚行业的来,有时尚的声音能够开始来保护和挖掘传统的东西,因为我之前在做云游的时候就是想要去做这样一件事情,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时尚的声音出来,觉得非常的高兴,希望就说将来像栋梁有这样的活动的话能够参与到其中。

万一方:也是非常高兴可以受邀参与这个活动。我更多的希望是可以看到更多国人自己眼睛看到的中华民族元素,还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而不是通过外国人的视角。所以希望更多的设计师还有更多的文化传播者可以参与到其中,谢谢。

主持人:好,谢谢,谢谢。我们今天的这一场就先暂时到这里,感谢。

[责任编辑:赵晶]

标签:传统 跨界 对话

凤凰时尚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