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代艺术的狂欢
今年香港艺术博览会有来自的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的155家画廊参展,较去年增长了约1/4;所展出的逾千位艺术家的作品吸引了4.6万人次的观众,较之去年增长约2/3。亚洲艺术购买者在国际艺术市场异军突起,成为国际市场上增长最快的部分。
2010香港艺术博览会把顶级艺术家、画廊负责人、策展人、收藏家、评论家以及艺术爱好者都聚集在一起。村上隆、杰伊·乔普林(Jay Jopling)、张晓刚、安东尼·葛姆雷、巴兹·鲁曼等都在参加者名单之列。因为有了德意志银行的支持,2010香港艺术博览会迎来了来自全球29个国家的155个顶级画廊,Hauser & Wirth、Emmanuel Perrotin及James Cohan Gallery等顶尖国际画廊首登盛会的舞台,与经常参与博览会的著名画廊Gagosian Gallery、Lisson Gallery、White Cube及Scai the Bathhouse一起大放异彩。除此以外,博览会还举行了新的项目——由国际知名艺术家举办超过10场的个人艺术展,如:Marianne Boesky画廊的日本著名流行画家奈良美智(Nara Yoshitomo);分别来自Rokeby及Aando Fine Art画廊的以色列艺术家Gideon Rubin与Aya Ben Ron;澳洲Mori Gallery的代表Susan Norrie;代表The Modern Institute 的艺术家Jim Lambie,以及伦敦White Cube画廊的Damien Hirst等。当代中国艺术家刘野亦将在展会内举行个人艺术展,这位来自Sperone Westwater画廊的艺术家,在2010年4月苏富比拍卖会上,以245万美元的高价卖出其力作《Bright Road》,打破了自己的个人纪录。仅举办了三届的香港艺术博览会很快就成了人们“不得不参加的”全球艺术界的盛事。2010香港艺术博览会的会期虽然只有4天,但它展示了前沿当代艺术,为各界来宾接续了交谊网络,并举办了相应的座谈讨论会,安排了一系列星光闪熠的精彩节目。值得说明的一点,就是在全城不同地点进行的系列化别开生面的艺术活动,与香港艺术博览会一起成为了关注点,互相辉映,相得益彰。
据主办方披露,博览会上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的作品《The Inescapable Truth》(2005),由白立方画廊以175万英镑卖出,张晓刚的作品《绿色长城:夫与妻》(2010)由佩斯北京画廊以100万美元卖出,而刘野的作品《Composition with Bamboo and Grass》(2007-08)则由Sperone Westwater画廊以65万美元卖出。不仅如此,1/3的参展画廊参与了主办方发起的“新买家游踪”项目,针对新买家推出售价在5000美元之下的低价位艺术品,使博览会的买气更旺。
总的看来,香港艺术博览会每一届都有显著进步。在展场陈列了16个特别项目,其中包括达明·赫斯特的作品展示,还组织刘野、村上隆、邱黯雄、曾建华等艺术家亲临展览现场与观众互动,组织各路专家在“后室谈”中讨论美术馆、基金与艺术创作等热门话题,社交活动多了,与巴塞尔、迈阿密等顶级博览会有合作关系。今年香港艺博会最大的变化是总体质量得到了提高。第一届时,没有大牌画廊。第二届虽然有很不错的画廊参与,但没有好的作品。而第三届,不仅参展作品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还吸引了不少国外主要美术馆的馆长前来参观。同时,博览会也在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最值得关注的是得到了特区政府的肯定,政务司司长唐英年等高层官员出席了开幕式,从另一个侧面确认了香港艺术博览会在香港日益重要的地位。
二、香港的吸引力
在国运的牵引与巨大消费能力的推动下,大中华圈的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在以亚洲艺术品市场整合能力增强为契机,逐步形成以香港为前沿、以北京为中心的世界艺术品市场新的增长极。
艺术博览会是艺术品市场中最重要的平台,而亚洲艺术博览会的高端市场由于近年来上海当代(SHContemporary)与香港的两个国际艺术博览会的相继举办,进入了竞争白热化状态。今年香港艺术博览会层次与深度增加了,显示了香港的吸引力,作品水平比较整齐,人气比较足等等,这都是博览会质量的一个标示。
香港的吸引力还表现在竞争力上,一是香港艺博会因其艺术品进出口免税的有利条件、自由开放的氛围、国际自由港的贸易环境、举办各种大型博览会的经验和硬件设备以及优秀的服务业传统,有着内地艺博会无法比拟的优势。二是服务比较好,突出表现在对画廊的服务比较专业;三是运作比较国际化,这对吸引国外的大画廊至关重要。四是组织有效。五是竞争刚刚开始,当下中国的博览会很多,但都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路。中国博览会的竞争在短期内还不会有胜负,但这个马拉松式的长跑,肯定有落伍的。香港艺博会将来能不能成为足以与巴塞尔抗衡的国际性博览会品牌,不仅仅只是时间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整合能力问题,尤其是对内地资源的整合。
香港艺博会虽然只举办了三届,但一直有一些欧美著名画廊参与,如高古轩(Gagosian)、白立方(White Cube)、Lisson 画廊及Scai the Bathhouse等,今年又吸引来多家重量级画廊首次参与,如Hauser & Wirth、Emmanuel Perrotin及James Cohan画廊。值得注意的是,香港艺博会不仅把目光瞄准那些大画廊,也推出了一个名为“艺术未来”的特别项目,邀请16家成立不到5周年的新画廊参加,其中就包括上海的140sqm画廊。来自纽约并在上海设点的James Cohan画廊,他们每年参加欧洲的巴塞尔、美国的迈阿密与上海的“上海当代”等艺博会,这次是在观察了两年后首次参加香港艺博会。参展画廊发现,香港艺博会给画廊带来了新的亚洲客户,他们趣味比较保守,更强调作品的观赏性,消费中低价位作品的能力比较强。相形之下,北京、上海、台北、东京、首尔等地的艺博会区域性比较明显。
三、一种新机制的渡让
纵观世界级的博览会,如果我们要对其运营机制进行概括的话,那就是:品牌资源,画廊平台,活动整合,展示交易,市场运作,社会资助。事实上,我们关注艺术博览会世界的体制,画廊扮演着主要角色。而国际艺术博览会则是展现全球画廊的重要平台。所以,艺术博览会有两个关注点:一是通过关系网络和相关经历去了解在艺术世界里发生的事;二是努力使画廊和艺术家们受惠。艺术博览会中有艺术家、策展人、画廊、收藏家、博物馆等,为了让他们互相交换信息和观点,而组织一些沙龙活动,让人们交流各自的意见、观点、美学趣味。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人们几乎没有足够的时间到处旅行、无法对全球的艺术进行直接深入地体察,通过艺术博览会,人们可以参观全球的顶尖画廊,欣赏其最优秀的作品。
艺博会这个来自西方的展览与交易机制,在内地普遍遭遇水土不服。其中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内地以拍卖为代表的二级市场非常强势,强烈冲击着画廊、博览会构成的一级市场。一级市场的突围、发育问题,也许正是艺博会要在中国办好的核心问题。
四、趋势的形成:国际化成就香港
金融危机后,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整合能力迅速增强,以大中华圈为中心的推动,再加上印度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兴起,特别是香港与北京的呼应,推动了亚洲艺术品市场复苏与整合发展的步伐,逐步成为世界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
2008年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亮相,马上引起了全球注目,随后苏富比把拍卖重心转移到香港,顶级画廊高古轩也在香港设立了办公室,大家把眼光聚在了这个自由港上。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艺术市场进入调整期,优秀画廊弃内地博览会,集中力量转战香港;欧美等画廊也面对几近饱和的当地市场,也瞄准亚洲,纷纷聚焦香港,吸纳网络亚洲收藏家群体;亚洲中心城市香港作为全球第三大艺术市场的地位凸显。今年进入第三届,有约300家画廊报名参展,经大会的挑选后,只有155家入选参展,从而保证展品的素质及风格的多样化。香港艺术博览会作为一个平台,使画廊、艺术家及收藏家有更多机会交流。不少业界人士认为,香港艺术博览会很快就能成为“不得不参加的”全球艺术界的盛事。
随着亚洲艺术品市场的不断火热,已举办三年的香港艺术博览会其影响力和地位不断得到提高。香港作为亚洲重要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几乎所有大陆富裕的藏家。问题是我们如何抓住世界艺术品市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所展现出的利益格局及地缘优势的消长与变化,抓住全球金融危机使亚洲力量的崛起而带给亚洲艺术品市场整合能力的不断提升这一契机,更好地谋划中国艺术品市场在世界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的新趋势与应有的地位,更快、更好地适时打造与推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世界中心概念与地位。这是香港艺术博览会所应努力思考的问题,因为,所有这些努力将为推动香港文化中心建设的进程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西沐 编辑:骆阿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