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芬村”
成长在深圳的我,总是惊异于这个城市的创新精神。三十年前,这个小渔村因开辟经济特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在这里实现了梦想。其经济发展也孕育了具有深圳特色的本土文化,可我一直不能在此真切感受到“文化”,也一度把深圳与 “文化沙漠”联系在一起。
2003年,深圳市政府的“文化立市”方针出台,随着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的风生水起,“大芬村”也随之建立——这是一个松散的“城中村”,也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大芬自发成为油画生产地后,政府介入并扶持油画交易,整体包装,兴建大芬村美术馆。上周听闻 “大芬国际壁画邀请展”,我惊叹:这么大的排场?于是决定现场勘查,眼见为实。
大芬壁画展是上海世博会深圳案例馆《深圳大芬,一个城中村的再生故事》的延伸活动之一。以“读村——画城”为主题的壁画展邀请了25个艺术家(团队),与大芬村本地艺术家一起于8月6日到28日在美术馆外墙上现场创作,抒发他们对大芬油画村和深圳的解读。这将是大芬美术馆的首批藏品,对大众常年开放。创作过程将被拍成纪录片,在世博会巨幅LCD上播放。
在悦耳的非洲鼓节奏下,村民们踱步其中,泰然自若,个别还有稍许不雅的小动作,倒也自然奔放。希腊艺术家Alexandros 的“双面”作品,由两张灿烂而充满隐晦讥讽的笑脸组成,映着大芬村的新型公寓,似乎在质问人们在城市快速发展中的得失。来自伦敦SHOK是即兴壁画创作的先驱,他用一个简洁干净又立体无限的“蜻蜓”构图,暗示着深圳从渔村到摩天楼之城的变迁。德国的ECB借用法国诗人Rimbauds的“I is someone else”,创作了数个貌合神离的头像,迫使观者直面自己的世界;以色列大师Rami巧妙地利用美术馆外壁上凹凸的表面,用3D效果作品与观者的眼球开着诙谐的玩笑。广州的Mr. Paper创作的蛙人空洞的双眼不知在追寻着什么;北京动画设计师雷磊带来了他标志性的红蓝双色蜡笔宇宙漫想作品,让人神游。
雷磊说,深圳有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给年轻艺术家许多机会,让他更有了坚持独立创作的信念。第一次来中国的SHOK也很惊喜,发现这里原来是这么摩登开放,让他本来紧张的神经放松下来,投入到烈日下的创作中。
最后说明:以上撰写,均发自内心,与作者是深圳人无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白雪 编辑:骆阿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