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琅满目的暖瓶排列在一起很有意思,不同岁数的人都能找出自己曾经熟悉的暖瓶样子。最左面的两个是民国年间的,在这里面是岁数最大的两个“老爷子”。
康树森乐在其中。
每个老暖瓶都有一段故事。
当年的“暖瓶票”。
现代的暖水瓶是苏格兰物理学家杜瓦在19世纪末发明的。起初它仅在实验室、医院和探险队中使用,随后大规模进入家庭。暖瓶在家居生活中是最常见的,它是大众的。然而在收藏界,它却是很小众的藏品。小众到什么程度?小众到在天津,只有一位收藏家在持续不断地收藏它。
陶醉在暖瓶里
55岁的康树森算得上是个资深藏友,多年来一直收藏名人字画,还集邮集报,但是使他“名噪江湖”的,还是他手里的200多个暖瓶。收藏暖瓶,在收藏界里康树森是绝无仅有的。都知道现在玩收藏最讲究的是投资回报,可是这老暖瓶一不好买,二不好卖,第三还上不了拍卖会,第四放家里还占地方,你又不能弄一个博古架,里面大大小小放几十个暖瓶吧。这些老康当然都知道,但是,就是怡然自得,陶醉其中。
这200多个暖瓶都是很有来头的,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最晚的也有20来年了。找好地方,把它们按岁数一字排开,整个就把一个中国近现代轻工业发展史,很清晰地呈现在你的面前。这些暖瓶里里外外的材质与品牌、产地,康树森可以倒背如流,可见他在这里面倾注的时间与精力。也可以让大家明白,所有的收藏都是源于骨子里的热爱。
事关童年记忆
如果非得要问老康“为什么要收藏暖瓶”,那么他就会告诉你这或许跟他父亲有些关系。康树森的父亲当年从事着一份让现在的年轻人难以理解的工作:收废玻璃瓶子。那时候社会生产资源很紧张,废玻璃瓶子被回收后会融掉做成新的玻璃瓶子,还有的完好的瓶子可以被当做二手物品二次出售,进入新的家庭。而当时这些瓶子里最高级最时尚的东西,就是暖水瓶了。你信吗,有一段时期,买暖水瓶是要凭票的,老康手里还有两张当年的“暖瓶票”呢。在老康很小的时候,就对家里的瓶瓶罐罐产生了兴趣,据他回忆,当时那些“破瓶子”里,不乏珍贵的国外“料器”,当时谁也不明白,最后父亲退休的时候,嫌放家里占地方,都扔了。就因为有两个老暖瓶,似乎还有点实用价值,当时没舍得扔,就放在家门口的一个放破烂的破筐里,直到老康后来迷上收藏,重新发现它们的价值,才把它们“抢救”出来。这两只暖瓶就是现在他藏品中年份最老的两只,其中一只的竹提手上还有火烧过的黑痕,“那是过年时放鞭炮炸的。”老康很遗憾地说。
暖瓶文化启示录
其实,在朋友们看来,康树森迷上收藏老物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前些年他住的地方离“天宝路鬼市”很近,现在都去沈阳道淘宝了,最早天津卖旧货的根据地还是“天宝路鬼市”。除了在“鬼市”里淘货,老康的许多藏品都是自己原来就有的。上世纪70年代他刚上班时用过的暖瓶,他留着,1980年他结婚时,朋友送的大红喜庆暖瓶,他连着包装崭新地留到现在。还有许多是在朋友家里“一见钟情”了,再想办法“据为己有”的。
因为收藏暖瓶,老康还成为了一位“暖瓶文化研究专家”,据他介绍,中国最早的暖瓶是1911年由德国人带进来的,在中国最早经营暖瓶的是上海的中央药房。在1925年的抵制洋货运动中,上海协新玻璃厂生产出了我们的第一只“麒麟牌”暖瓶。上世纪40年代,天津成立了第一家“生生暖瓶厂”,后产品改为“飞马牌保温瓶”。而且有记载显示,在1956年,一个“飞马牌”彩花铁壳铝盖的2升暖瓶的价格是8.17元,这在当时,也是件贵东西呀。
暖瓶的变化
小时候最常见的是竹篾暖瓶,瓶胆外包装是用竹篾编制的,看上去比较精致一些。竹篾耐磨,但不耐腐,尤其是往瓶里倒开水时,很容易淋到外包装上,时间一长容易腐烂。后来,
编辑:孟欢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