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久康:至人无己方能圣人无名
2009年09月03日 11:44 国家信息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近日,为了庆祝祖国60岁生日,作为献礼,一座高3.6米、重26吨,印有“和谐盛世”的巨型“玺”状石雕矗立在了朝阳公园。这是书法家郑久康历经近 三年时间,经过无数次选料、构思,创作而成的结晶。而这个“结晶”的价值不仅体现在郑久康精湛的艺术上,更活跃在他的思想中。“和谐盛世”的问世,展现了郑久康脱离自我,寄情怀于祖国的大智慧。

郑久康:至人无己方能圣人无名

至人无己

在治“和谐盛世”巨型“玺”状印的那些日子,郑久康每天都会准时来到工地,和制作雕塑的工人们在一起劳作。倘若有人从他们身边经过,很难想到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就是这座雕塑的创造者。一天下来,郑久康都会弄得满身的灰尘。无论是当初的创作,还是如今的制作,郑久康那满身的“狼狈”,足以见证他对艺术的渴望与忘我。

“起初最原始的冲动就是2004年想治一个大印,成为‘天下第一印’献给祖国60华诞。想法就这样简单。”谈到“和谐盛世”巨型“玺”状印的时候,郑久康说到。但是,要真正实施的时候,他考虑的事情便开始多了起来。“艺术工作者的功能是什么?现在年纪大了开始思考这些了。在我看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歌颂祖国,去歌颂我们社会中那些主流的积极向上的事情。现在,我已经完全意识到了这一点。”

从有这个想法,到雕塑落成,郑久康共经历了四年多的时间进行选料、构思和创作。

2006年中,郑久康同司马南等一同来到敦煌采风。在历经千古沧桑的敦煌石刻面前,几人聊起了印章。司马南随口问郑久康:能不能治一个集中华文化大成之印。没想到,郑久康一口应下。而治如此之印谈何容易,随行几人都以为郑久康是在说笑,便没当真。

但就从那时起,郑久康心中之印开始渐渐清晰。

回到北京后,郑久康开始在北京房山石窝、河北曲阳等地不断寻找合适的石材,并先后十几次前往找寻。“一开始,我想使用汉白玉的石头,但又觉得汉白玉有些司空见惯,并没有神秘感。”这使得郑久康坚定了寻找一块上等石材的决心。功夫不负苦心人,历经三年时间,郑久康终于在曲阳的景径县找到了一块心目中的石头。当找到这块石头的时候,距离祖国60华诞还有整整一年的时间。

这块被郑久康用来雕刻“和谐盛世”巨型“玺”的石材十分厚重。外观看上去像是有很多鱼子附在上面,石面偏黑色,郑久康给它起名为“乌青鱼子石”。“这块石头有着‘多财多子’的含义,‘财’代表财富,而‘子’则代表我们龙的传人、华夏子孙。寓意我们祖国繁荣昌盛。”但看到此石时,石材还是山体的一部分,郑久康要想把这块近60立方米的石材开凿出来,谈何容易。几十工匠数月劳作,冒着巨石可能随时崩裂以致前功尽弃的风险,终于大功告成。石出之日,巨石引得中国主产地之一的曲阳民众驻足围观,均称:此为中华第一石。

闻听此言,在印的外形上,郑久康迸发了艺术的灵感:“当时,我就决定将这枚集中华文化大成之印,在外形上处理成‘玺’的样式。‘玺’,中华文化的独创,华夏文明的瑰宝,秦统一六国之前,官印、私印的统称,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遂规定从今以后,只有皇帝御用之印可称为‘玺’,其余官印、私印均不可再称为‘玺’。从此,‘玺’作为印章规格的最高代表,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权威,也将中华文化的最精华部分集于一身,成为中国古代光辉灿烂文化的一种标志。”

书法篆刻家郑久康向中外来宾介绍“和谐盛世”巨型“玺”的创作经过

有了印的外形,印文自然应运而生,“和谐盛世,这四个字的得来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从我心里流出来的。” 郑久康决定“和谐盛世”四个大字所用字体为秦篆的风格,而在日后篆刻时,郑久康又掺进了方笔魏碑风骨,并与刀笔相容,刚劲有力。

此外,“和谐盛世”巨型“玺”的印纽郑久康使用了祥云如意的图形。如意的形状,祥云的花纹,与我国传统文化一脉相通。当然,有这样认知的人绝不只有郑久康。还在郑久康完成“和谐盛世”巨型“玺”创作构思没多久,北京中加学校董事长彭建华便得知了此事。经过一番交流之后,彭建华随即决定资助这件罕见的艺术作品。一年成印,“和谐盛世”四个红色大字,衬在金色印体之上,郑久康和彭建华一同将“和谐盛世”巨型“玺”捐献给了北京市朝阳公园。心愿得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孟欢欢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
孟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