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建筑是21 世纪的潮流
当记者问及对张狂的库哈斯以及充满奇思妙想的扎哈·哈迪德、保罗·安德鲁的看法时,隈研吾毫不掩饰地批评说:“央视大楼这类建筑给人视觉上的刺激,是很容易让人厌倦的。”
在他看来,库哈斯等人给中国带来的是典型的西式作品,这些建筑强调的是建筑与空间的对立。“那是20 世纪流行的概念了。在21 世纪,应该进入‘负建筑时代’,建筑应该在环境中消失。”隈研吾也曾接受过典型的西式教育。 1979 年获东京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后,他赶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进修,于1986 年返回日本,那正是建筑师爆发的年代。
那个时期,隈研吾也设计了一系列造型奇异的建筑,例如“M2”,一根古希腊式的巨大柱子耸立中央,俨然一派古典建筑废墟的风格。那是上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尚未破灭的亢奋期,到处都在追求新奇特异的建筑。但当泡沫经济分崩离析时,隈研吾也遭到攻击,“M2”成为殡葬厂,他自此被“逐出”东京建筑圈12 年。
1992 年,他被迫移居日本偏僻的小城镇,接手一些预算很紧的小项目。而正是在与日本木匠以及美丽的自然合作的12 年时间里,“负建筑”理论应运而生。隈研吾在2008 年出版的《负建筑》一书中写道:“在我小时候,三爱梦幻中心是我心中一个谜。我总是觉得很奇怪:在银座四目丁这样闹市‘中心’的一隅为什么会有小得如此可怜的茶馆。地处闹市,这个茶馆显得如此不协调,如此简陋。按照孩子的思维方式,尽我的力所能及,我曾经想过无数个答案,我想那个茶馆可能是一扇通向后面主建筑的大门,为此,我进行了实地探查,结果这个答案也被否定了。梦幻中心是一个独立的建筑,跟哪儿都不连着,它就那样茕茕孑立。”
隈研吾在设计竹屋时,考虑到的大前提,是绝不为北京城添加一栋“茕茕孑立”的建筑。在设计之初,他曾抽出一天时间漫步长城。他发现原来万里长城并不是笔直的,而是顺沿着地形蜿蜒不断。于是,他构想出竹屋的外形,那也是一栋又细又长的建筑,与绵绵不断的长城相呼应。由于当初分到的是一块坡地,隈研吾没有采用通常的填平方式,而是让建筑去适应这个地形,与自然融合在一起。
此后,隈研吾又接手了“北京新三里屯改造项目”以及豪华酒店“瑜舍”,在这两栋建筑中,他采用了大量的木材。“北京人喜欢木头,你看看紫禁城,那些木石结构的房子一直屹立了几百年,我同样希望三里屯能保留这些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东西。”
隈研吾“让建筑消失”的理论大张旗鼓地被国际建筑界接纳讨论,是在2000 年6 月的威尼斯双年展上。意大利建筑师马西米里亚诺·福克萨斯确定此次双年展主题:从美学到伦理。福克萨斯提出这样的忠告:“建筑师必须具有社会意识,如果建筑只是沉溺于形式的把戏(他称之为‘美学’),这样的建筑宁可不要!如果公共建筑是对税金的浪费,那么它终究将被社会所摒弃。”
那届双年展上,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西泽立卫把日本馆布置得无处不洋溢着少女可爱的感性。他们传达出来的信息简单明了:社会意识究竟是什么东西?太难了,搞不明白。另一位日本建筑师矶琦新则邀请了几位印度著名的瑜伽大师在双年展上进行不可思议的表演,对此,人们的反应只能是目瞪口呆。
隈研吾以个人名义参加双年展,只展出了一个用实木制作的小小的木盒结构建筑模型。“我没有借助少女或瑜伽大师的身影把问题遮盖过去。我只想告诉人们,做一个心系社会的建筑师,并没有那么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骆阿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