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情人吗?”
“一个也没有。”
“你开车时速多少?”
“140。”
这是杨·安德里亚第一次见到杜拉斯后问她的两个问题。很显然,杜拉斯撒了一个弥天大谎。
杜拉斯素以“招揽”情人闻名。众所周知,在年轻的时候,她曾经和丈夫与情人共同组成了“三人家庭”。比这更轰动的,就是她在晚年的时候,与这个比她小40岁的杨·安德里亚的情感纠葛。
杨·安德里亚,杜拉斯最后的情人,伴随她走完了人生的最后15年零8个月。
当时,杜拉斯已经66岁了,杨·安德里亚刚刚27岁,他是一个住在冈城的刚刚从哲学系毕业不久的大学生。
与杜拉斯见过一面之后,杨的信就寄上门来,且源源不断。有时一天一封,有时一天数封。信虽短可篇篇精彩。杜拉斯遵照自立的规矩,从不回复。突然,信中断了。文学大师一下子若有所失,六神无主。她只有走下圣坛,屈高就下这一招了。她对年轻人大约递过这么一句话:“你是爱我的,难道不记得了吗?”于是,信件又泉水般地涌出。他也给她寄诗,但她要的是信,因为,她从没接到过如此美丽的信。在她眼里,信的美丽代表着情人的真挚。
1980年6月,面对着这些美丽的信,杜拉斯坐不住了,她决定破例回答。她对杨·安德里亚说:“我活不下去了。我喝酒太多,为此进了医院,接受治疗。我不知道我喝酒怎么喝到这个份上?”
7个月之后,他来了,高高的个头,是个很帅的小伙子,手里握着一把巨大的中国雨伞。他来到杜拉斯门口轻轻地敲了三下,然后低声细气地自报家门:“是我,杨。”她躲在门后不动,不开门,不做声。在这一刹那,老太太想了些什么?可能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紧接着又是轻轻三下,又是温柔的呼唤:“是我,杨。”她打开了门,站在她对面的真是绝好的一位小说主人公。
两人海阔天空地谈起来,不觉时间的流逝。最后,杜拉斯明白了:你是有话急切地要对我倾诉啊!倾诉完了,认识了我,也就死而无憾了。对于杨来说,生存的意义在于写作,不是一般的写作,而是杜拉斯的写作——对于杜拉斯来说,她终于找到了一个不把写作当情敌的伴侣。她说,你就留下吧,我儿子房间里有现成的床。杨于这个晚上,与杜拉斯相依为命了。
一个是酗酒的老手,一个是落魄的同性恋者。他们俩都以写作为命。杜拉斯就写杨。后来,“杨”果然被写成了,不过,杜拉斯又给加上了一个姓,书名就叫《杨·安德里亚·斯泰纳》。杜拉斯口述,杨打字,当然也有切磋的时候。他俩生活是各自独立的。
杨因吵闹而出走不止一次。每次她都自语:“杨上哪去了?”其实,他并没有走远,有时就在附近旅馆的大厅里过夜——因为他穿着体面,不像流浪汉,人家并不撵他。次日早晨,倦鸟知返。
1981年6月15日,大闹之后,杨再次出走,杜拉斯以为他永不回头了,于是就像办丧事之后那样彻底收拾了房间,同时,也像个失恋的中学生那样写道:“当我不再怀有爱情的时候,我确实不再爱什么了,除了还爱你之外。”可是,过了一阵,杨又回来了:这对冤家是怎么也掰不开的——他们的教养与经历决定了他们炽热的感情与冰冷的分析并行不悖。
他们常常以深沉的眼光相互注视着,有时候又相互指责对方残酷无情。《巴黎竞赛》画报用反话把杨说成是个无情的假情人。不过,这种说法不如中国人的说法有诗意:道是无情却有情。对于杨的一往情深,杜拉斯领会最深。
1988至1989年间,杜拉斯得了一场大病,出现了长期的昏迷,几乎撒手人寰。杨一人守护在她身边,晚上乘出租车回家的路上暗自哭泣。病榻上的她十分清醒,清醒得令人可怕。她对杨说:“你把话说回来。你想叫我死。其实我也该死。我活着,谁也受不了,连我自己都觉得够受的,你是想看到我死后再死,我的最终消失才能给予你自杀的勇气和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周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