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疼的时候喊出来会更疼吗?


来源:39健康网

人参与 评论

有时候,心理治疗师需要面对一些由内科医生转介过来的慢性疼痛病人,有一些疼痛是目前的医学无法解释,或找不到有效治疗手段的。这时候,病人就需要在心理治疗的帮助下,学习与疼痛长期相处的技巧。技巧的核心就是—

有时候,心理治疗师需要面对一些由内科医生转介过来的慢性疼痛病人,有一些疼痛是目前的医学无法解释,或找不到有效治疗手段的。这时候,病人就需要在心理治疗的帮助下,学习与疼痛长期相处的技巧。技巧的核心就是——把疼痛(pain)和痛苦(suffering)区分开。

在大部分人的理解中,pain和suffering是基本相同的概念。但其实不是。疼痛只是通过神经传导的一种感觉(sensation),而痛苦,则是大脑皮层对这种感觉的认识。如果打个比方的话,类似于「苦味」和「难吃」的关系。虽然,人类的本能都倾向于把苦的食物判断为难吃的,但通过期的培养和训练,很多人是可以对苦味习以为常,甚至享受的。也就是说,只把苦味当成一种味觉上的独特刺激,却没有那么排斥。心理治疗师对于疼痛所做的工作,大致也是遵循这个思路。

在临床实践中,这种改变的难度因人而异。有一些病人会特别的困难。而我们观察到,特别难改变的这些病人,在接收到「疼痛」的感官刺激同时,往往表现出剧烈的反应,包括辗转反侧,喊叫,抱怨,或喊出来。而且他们坚信,这些都是疼痛同时天经地义的反应,不能也不愿更改。

所以我觉得,题主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因为没有把「疼」和「喊出来」混为一谈,而是清晰地分成了两个部分。这就为我们探究其中的关联,包括改变自动化的反应模式,提供了可能。

所有伴随疼痛而出现的行为反应,尤其当形成习惯以后,我们有一个术语叫「疼痛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模式:有人大喊,有人硬撑,有人惶惶不安,也有人转移注意力去做别的事。这和我们的性格,经验,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都有关系。所以疼痛行为,有很高的个性化成分。

形形色色的疼痛行为,总的来说又有一个规律:越是把关注点聚焦在「疼痛」上,就会让「疼痛」越难以忍受。在森田疗法里,这种机制叫「精神交互作用」。如果从生物学角度,大概可以解释为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抑制。但其实是老百姓都明白的道理,爸妈陪小孩打针的时候,会说:别怕,越怕就越疼!越在意某一种身体感觉,这种感觉越是跗骨之蛆。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亚楠]

标签:病人 pain suffering

人参与 评论

网罗天下

凤凰时尚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