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来120双反相机(资料图)
1996下半年,瑞士鲁斯多夫小镇生产出了新一代阿尔帕—ALPA12就在Photokina上登场,ALPA回来了—这成为1996年摄影界一个重大的新闻。在当年秋季的世界影像博览会上,ALPA推出了复出后的首款样机:采用双影重合结构的645中画幅相机。这款样机只做了三台,一亮相就受到摄影师和媒体的大量关注。从此,ALPA相机的主体正式交赛兹生产。眼罩式放大镜、长条工作台、螺丝刀和CNC技术—在赛兹,精湛的传统手工艺与精确的现代技术达到了完美结合,而这正是ALPA一直追求的品质。
只服务于严谨者
手工打造,赋予摄影更“私人化”的特征。在熟练者的手中它就是一个拍摄的利器,简约便捷,快速但又随意,精密的机械制造技术,给它的机身增加了操作的便捷性,超焦距在广角镜头上的灵活运用,使得抓拍成为了乐趣,双眼只要注意观察,拍摄仅仅在一瞬间完成,有些画面几乎可以说是在不经意间完成拍摄。它的过片、上弦、光圈控制、速度选择、焦点等各个环节,完全听命于摄影者,并且没有任何现代相机上的联动机构。任何环节上的技术失误(低级错误),都将导致拍摄失败。因此,它只适用于那些严谨的、勤于思考的专业摄影师。
在数码时代,数码后背的大量应用,更是要求相机的机械误差要尽可能低,通光质量要尽量高,否则传感器的性能就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像素数6千万,芯片尺寸40×54mm(40.4×53.9mm),像素大小6.0μm—拥有这些数据的高端数码后背,就是摄影器材的试金石:任何机械元件或光学元件的微小缺陷都有可能导致影像质量的下降,引发图像畸变,横向色差或其它瑕疵,而ALPA的机械部件,凭借其严谨的设计和精良的制作成功经受住了考验。
千万别拿ALPA和哈苏、禄来比!
同为中画幅相机,禄来、哈苏和contax系列比ALPA多了反光板的设计,但在成像素质上各有特色,比如禄来6008和ALPA的成像特点截然相反, 差别也被放到了最大,从机身结构角度的比较ALPA完胜,禄来和哈苏可以说是在便利性和成像素质上的平衡。这么说吧,拿它们俩跟ALPA比,有点像小排量的汽车去跟大卡车比赛拉东西,完全不在一个量级。ALPA更接近于大画幅相机的结构,只不过使用了中画幅的底片而已。另外,ALPA的镜头本身就带有改变机身法兰焦距的镜头座,广角的镜头座是最薄的,机身法兰焦距最短,从而获得大景深,因此也消解了合焦的问题,ALPA的特长领域也就限定在广角范围内。这样一来,就算禄来的40mm广角和ALPA的48mm广角都是出自施耐德之手,仅仅是8mm的焦距之差就能让二者成像风格上迥然相异。
以上两位如今的经营者回答了
我们的问题:
你们当初对产品有何期待?
韦伯:我们希望能从产品本身,包括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实现最大化的理想。这种对工艺本身的追求已不多见。举个例子:试想想现在还会有哪个制造商倾力推荐诸如里查德-森内特(Richard Sennet)撰写的《手艺人》(The Craftsman)一类的书?恐怕也只有ALPA!
产品的最终效果是否符合你们的期待?
韦伯:起初我们还会听到一些声音,说我们的相机过于精确。作为呈像介质,任何胶片在平整性上都无法达到与之对应的高度。但随着第一批数码后背的出现,芯片表面的绝对平整得到了证实。事情就此发生改变。一时间,人们对精度有了更高要求,而我们的产品早在很久之前就达到了这个水平。ALPA实在不便宜。
卡保罗:的确如此。ALPA是做给那些懂得区分价值和价格的人。
你们究竟是如何看待相机好坏的?
韦伯:照片的技术水准牵扯到参与过程的每个环节,而恰恰是其中最薄弱的一环决定了系统的优劣。就是说,即使你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镜头,但使用的滤镜、调焦环、镜头板、机身或是后背不在同一档次,你也得不到好片子,有好镜头也是浪费。
卡保罗:既然谈到这里,我一定要向ALPA全世界的第一个客户表达谢意,因为早在1998年的时候,人们提起这个问题的频率要比现在高很多。而当初的雷蒙多-德巴东(Raymond Depardon),玛格南图片社在巴黎的一位著名摄影师,面对第一台ALPA,只是大致查看了一番,就激动地告诉我们:“多少年来,我一直期待这样一台机器的出现—我现在就定上一台”。如今的德巴东先生已经是多台ALPA相机的使用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徐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