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艘自己设计制造的52英尺游艇,制造精良、设计新颖,即使现在看来都毫不过时。
她的设计制造几乎不计成本,订单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现代游艇生活是西方的舶来品。事实上,中国的文人墨客很早就开始享受在船上喝酒作诗、欣赏美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二十四船之中,就有两条船是游船。只是由于始于明朝万历之后的“海禁”,加之近代中国工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游艇的制造更变成了“落后”和“空白”。
间谍相助 绝密开发
1964年,海峡两岸正处于政治敏感期,大陆军方在金门截获台湾一艘小型间谍艇。“这艘5公尺的小型快艇是美国政府送给台湾,用当时大陆从未见过的新型材料玻璃钢(学名玻璃纤维增强塑料FRP)制成的,”一位游艇业界资深人士透露。此前,小型快艇大多使用木制或者橡胶材料,但是在暗礁较多的海域,因为牢固性不够,安全性无法保障。
这艘新型快艇让高层颇为惊讶,并下令进行研究。当时的国家建材总局对这种玻璃钢的材料进行了分析,发现它是一种以玻璃纤维或其制品做增强材料的增强塑料,遂进行开发模仿。
江苏常州玻璃钢船厂承担了这项艰巨的任务。这是一家老牌国有企业,40年后的今天,当全球游艇大牌悉数进军中国市场时,他们还延续着“国字头”的风格。而在那些被尘封的历史档案中,你可以看到由该厂研制的、中国第一艘玻璃钢快艇下水是在1970年。这艘船的制造和研发在当时是绝密,不过,那个时期的游艇仅仅用于军事和交通运输,还无法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游艇。
常州玻璃钢船成了“典型”。在政府的安排下,他们扶持了一些同样性质的船厂。在常州玻璃钢船厂待了30多年,任技术研究所所长和经营副厂长的黄振纲(现为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秘书长),如今已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他对《游艇业》记者回忆,当时的很大任务是对其他船厂 “扶上马,送一程”。
1982年的梦工厂
中国大陆真正意义上的游艇产业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过这三十多年。从1979至1982年,三个项目开始了中国大陆的游艇产业。
1979,东莞玻璃钢船厂接到香港贸易公司“来料加工”项目,制造了8艘30英尺帆船,用于出口英国。1980年开始,香港招商局与澳大利亚一家游艇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就是当时的 “外外合资”公司在蛇口生产传统游艇,也同样用于出口。这种游艇速度很慢,但行驶时间长,造型方方正正,非常结实。
而第一艘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游艇诞生于1982年。那时,费平与其他二十几名“文革”后第一批恢复高考的大学生,揣着自己的造船梦来到位于江西九江湖口的9318厂(现为江西九江同方江新造船有限公司)。当时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现分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驻香港分公司华联船舶贸易公司承接了4艘52英尺豪华游艇订单,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决定由708所进行设计,9318厂施工制造。费平等大学生们有幸参与到第一艘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游艇。
708所为此成立了专门的设计班子,并派出考察小组到欧洲等游艇先进国家进行考察,回来后集思广益,完成了52英尺游艇最后的技术设计。这艘游艇设计新颖,甚至放到现在来看款式也不会太过时。游艇设有升降尾阱,乘船的人可以在里面钓鱼,此种设计当时在世界范围内都算是最新款。游艇没有名字,设计代号为“4209”。
技术设计完成后,交由9318厂进行施工设计和模具打造以及最后的游艇制造。这就进入了最艰难的时刻。9318厂由总工程师王启达为技术负责人,愈绍森负责船体,杨学如负责轮机,沈乃铮负责电汽,许庚生负责工艺。
这艘船的建造施工虽然都是当时国内的一流高手,但建造过程却困难重重。施工所用98%的材料国内都没有或者不符合要求,甚至连打磨用的砂纸、玻璃纤维等都要进口,通过香港华联船舶贸易公司从欧洲购买。由于交通不发达,销售方香港华联只能很久才到江西九江视察一次,提出问题之后再返回香港。
“打磨游艇表面的砂纸用的都是最好的,” 当时任车间副主任副书记的费平回忆道,“砂纸的号数越大越细腻,150号的砂纸已经很好了,后来用到了1000号的砂纸,像一张光滑的纸一样。”
9318厂当时是军工厂,管理很严。游艇制造的全部过程都封闭进行,即使本厂其他车间员工都很难见到。工作人员工作也非常辛苦,甚至有9天9夜没有睡过整觉的情况。由于是第一次制造玻璃钢模具,表面光洁度有些欠缺,费平就和两个工人一起用手工打磨油漆,手都磨出血还继续工作。
不锈钢门窗自己从型材开始做起,栏杆的马蹄座加工抛光,游泳平台升降梯自己加工。玻璃钢的比重当时查不出来,只能自己做测试。所有将要安装到游艇上的零件都一一称重。“现在已经很少游艇公司这么精工细作了,”接受《游艇业》采访时,现任澳普兰游艇公司总经理的费平感慨说。
游艇动力装置采用两台300马力Caterpillar(卡特彼勒)发动机,设计航速为18节,实际航速20节。
经过十多个月的悉心打造,该型首制艇终于在1982年制造完成。这艘艇制造精良,此后,几位台湾游艇界的元老级人物看过这艘游艇之后都评价说在世界范围内属于中上等水平,款式比台湾制造的游艇还要先进。但是当时这批52英尺的游艇几乎不计成本,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补贴了几百万人民币—这单订单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作为9318厂中为数不多的摄影骨干费平,用当时很少见的彩色相机给游艇拍了照片。1982年整个江西几乎没有冲洗照片的地方,费平只能跑到武汉去冲洗。
1983年起“4209”运经上海至香港,停泊在白沙湾游艇俱乐部的旺记船厂。由于当时中国大陆购买内装材料也非常困难,“4209”内装是708所和9318厂派员工到香港旺记船厂完成内部装修和航行试验的。
邓小平曾为“4209”乘客
该船型共制造了4艘,其中3艘由香港华联船舶贸易公司出口到国外。另外一艘被国家机关事务所购买,停泊在北戴河。夏天时,邓小平去北戴河游泳,游艇用作邓小平休息的场所。邓小平去世后,国家机关事务所将这艘游艇交给国家体委。2003年费平在千岛湖水上运动基地再次见到这艘具有历史意义的游艇,保存还很好,如果主机换掉游艇还可以正常使用。费平希望,这艘游艇可以进行修复放入上海船舶博物馆中进行珍藏。
9318厂这个团队后来成立了一个研究中心,由3名老高工带领二十多名大学生继续研究玻璃钢游艇,后来建造了23m侧壁式气垫船、高速工作艇、8m全封闭式耐火救生艇等等。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当年的大学毕业生大多仍然留在游艇行业,成为中国游艇行业的中流砥柱。他们包括中国湖州澳普兰游艇制造公司总经理费平,以及重庆宝达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伟等等。
到80年代中后期,当时中国大陆和英国谈香港回归问题,很多香港公司认为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纷纷逃离香港,这对当时9318厂出口游艇带来很大影响,中国船舶总公司对9318厂百万元的补贴也停止了。费平感慨,当时技术已经很先进了,购买的设备也非常领先,如果能坚持下来,成立玻璃钢开发研究中心,那现在的研发水平一定是世界领先的。
从1979至1999年这20年间是中国游艇产业的初期,真正的游艇制造厂不到20家,正规的游艇俱乐部不到10家;主要产品几乎都是出口,年出口游艇总量仅1999年超过1000万美金。这也就更突显出,708所设计、9318厂施工的52英尺的游艇在中国现代游艇业的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时尚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时尚",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杜泊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