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更容易出现“男孩危机”
男孩危机不是中国特色。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在《真正的男孩》一书中说,当代男孩“胆小懦弱”“缺乏自信”,取得的成就“远不及”当代女孩。
而在孙云晓看来,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使中国比其他国家更容易出现男孩危机。
据他分析,应试教育对男孩女孩都不利,但对男孩的伤害更大。首先,学校教育漠视性别差异,男孩的一些好动、竞争与叛逆的天性往往被看作缺点,“资产”变成了“负债”;而且,应试教育强调动脑而不注重动手能力,天性“想跑想跳”的男孩被按在座位上学习,缺乏应有的运动锻炼;接着,学校和社会采取单一的评价方式,把“成绩搞上去”当做唯一要求,使男孩深感挫败;此外,现在学校里大部分教师是女性,教育环境中缺乏男性教师,这种教育方式也对男孩的成长不利。
孙云晓先后主持过4次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以及中、日、韩三国首都小学生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孩子的学业负担和竞争压力是最大的,中国的父教缺失现象也是最严重的。
甚至,中国男孩更容易“女性化”。孙云晓分析,首先从家庭教育来说,父教缺席、母教溺爱是男孩女性化的两大主因;二是流行文化,主要指商业运作所塑造出“男不男女不女”的榜样形象。“性别形成的主要机制是模仿,男孩从小生活在一个相对女性化的环境中,在家里缺少爸爸这个男性榜样,在幼儿园和小学,缺少男教师的榜样,在社会上是一些男不男女不女的娱乐明星榜样,这对于性别形成过程中的男孩是有危害作用的。”
在另一个方面,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不尊重、不鼓励独立,往往“圈养”孩子,导致男孩的开放、开拓意识得不到发展,男孩的阳刚气质得不到培育。
男人的第一魅力是责任感
“拯救男孩”的呼吁者也常常与人“辩论”。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袁军曾不认同“拯救男孩”。他认为,一些选秀节目里中性化的男孩优胜,并不意味着会引导所有孩子都喜欢“不男不女”的装束与举止。“没必要见到偶然的中性化得宠就惊慌失措,男孩还没有糟糕到需要拯救的地步。”
对此,《拯救男孩》的另一位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讲师李文道解释说,选秀节目对成年人没有伤害,但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直接模仿其外在形象,导致审美观、价值观混乱,“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有一些女性主义者直言:中国是个男权社会,男孩根本不需要拯救。孙云晓有一个相交20多年的知名学者朋友,一个有理论素养的女权主义者,正是持这个观点。
“就整体而言,中国目前依然是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但这并不表明男孩成长的危机不存在。”孙云晓说,他和那个朋友几次争论,并不妨碍两人的友谊。“真理越辩越明,我认为《拯救男孩》是有大量的事实和科学的理论为依据的。”
孙云晓笑着说:“我非常赞同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话,男人的第一魅力是责任感。不负责任的男人多了,女人还会感觉到安全吗?如果不拯救男孩,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缺乏责任感的男人,这对女性来说可能是噩梦的开始,它肯定会危及女性和社会的和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方珏 编辑:杜泊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