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各个主要经济体内部入手,以提高内需增强经济自主能力。罗奇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亚洲的缩影,温家宝总理提出的解决“四不”问题可以成为亚洲各国的指导蓝图。2007年3月,温总理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中国经济强劲的表象下,隐藏着“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结构性危险。这就要求各国把国内经济从出口型转向消费型,开发新能源,提高原材料的使用率,向更轻型化、更环保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迈进。
其次,加强亚洲内各国之间的融合和合作。第一步就是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供应链。亚洲的区域贸易进步很快,区域内出口占亚洲总出口的比例从1985年的26%上升到了2005年的37%,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中国处在亚洲区域内贸易的中心位置,主要亚洲国家都参与其中,只有日本还在亚洲贸易融合进程的边缘徘徊。所以第二步就是加强中日合作。中国和日本合作起来将占到泛亚地区GDP的82%。这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可估量。两国合作有着现实基础,中国劳动力富裕,面临着寻找节能环保技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难题,而日本经济质量发展很高,但面临老龄化急速、劳动力成本过高的巨大压力,两国在经济上可以实现很好的互补。
任重而道远。因此,罗奇说,“现在开香槟或许为时过早。似乎多数人都以为,亚洲世纪肯定会到来,其实这很难说”,“不要被‘复苏嫩芽’和‘亚洲世纪’等口号蒙蔽。在现代世界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衰退后,亚洲主导的全球复苏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尽管如此,未来的亚洲确实让人浮想联翩。香港证监局前主席沈联涛在《十年轮回》中从大历史的角度谈到了亚洲命运。在他看来,今天的亚洲确实到了一个微妙的时刻,处在一个经历两个世纪的衰落之后重新崛起的关键时刻。1820年,亚洲购买力占全球GDP的57%,但到1950年,亚洲在全球GDP份额下降至18%,此时日本通过雁阵模式带领亚洲经济走出衰败。到了1998年,亚洲在世界GDP中的份额回升至37%,但由于强于出口却弱于外汇储备,遭遇了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金融危机,欧美资本主义遭遇重创,而亚洲的主要经济体整体平稳,这标志着全球化到了一个新阶段,亚洲各国要转变成具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需要在心理上、组织上或技术上提高国家能力,在新一轮全球化中早日与“世界脱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