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亚洲”尚未成为世界经济引擎
2010年04月12日 18:14 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当斯蒂芬·罗奇就世界经济问题发言时,商界就会树起无数倾听的耳朵。罗奇的观点不但独树一帜,而且能影响到从华盛顿到北京的决策者。在2007年之前,他一直担任摩根士丹利的首席经济学家,数年间他扮演了世界经济领域的卡桑德拉,后者是希腊神话中不为人信的凶事预言家。他曾经撰文提醒投资者,世界经济不平衡的风险可能导致金融危机。2007年4月,他升任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两年后他出版了这本《未来的亚洲》(Stephen Roach on the next Asian)——他最近4年来的媒体评论集,体现了它对亚洲命运的深切思考。

书名直译应为“下一个亚洲”,给人一种亚洲脱胎换骨的印象。然而,罗奇在这本书里并没有像很多人期待的那样告诉读者,“亚洲世纪”即将来临。相反他小心翼翼地提出,世界经济的领导权可能正在发生转移,但现在谈论“亚洲世纪”为时过早,因为“发展中亚洲” (Developing Asia)尚未成为世界经济引擎。

“发展中亚洲”是理解现实经济格局的一个关键词,这是一个曾经非常流行,如今大部分人都很少使用的词语。随着亚洲的崛起和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将不再是世界的核心,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非美国化。在一个“非美国化”的世界里,亚洲现在到底处在什么位置?“发展中亚洲”能升级为“发达亚洲”吗?这是一个难以简单回答的问题。

罗奇对此的回答并不乐观。他在书的导言部分,重操“发展中亚洲”这个词语:“作为过去10年中全世界最具活力,同时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发展中亚洲的繁荣能读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尽管如此神速,亚洲经济并未“全球脱钩”。到了2008年年底,亚洲的所有经济体要不就是减缓了发展速度,要么就直接陷入了明显的衰退。自1998年以来,亚洲始终未能突破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

根据亚洲银行的数据,出口占亚洲GDP的比例在2000-2007年期间从35%上升到47%,其中一半以上都是与欧美发达国家达成的;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却从1980年代早期的67%降到了2007年的50%以下。2007年,美国居民消费超过了9.5万亿美元,是中国(1万亿美元)和印度(6500亿美元)居民消费总额的6倍,从数字上看,崛起的“中印联合体”完全无法填补美国消费大潮褪去后的真空地带。

以此看来,亚洲尚未培养出与亚洲外市场“脱钩”的自主力量,反而更加紧密地与世界市场捆绑在一起,对外部需求的依赖较之1990年代末期更加强烈。一旦亚洲外市场出现需求疲软,亚洲主要经济体就会出现明显的动荡,亚洲区域内部的贸易也会受到影响。在亚洲外市场收缩的情况,亚洲经济再平衡的任务已经十分紧迫。罗奇认为,实现亚洲经济再平衡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