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最佳城市实践区,在意大利博洛尼亚馆的对面,你会看到一幅巨大的《蒙娜丽莎》。那其实是最佳城市实践区深圳案例馆的所在。这么做,像是在制造一个误会。
为什么要在深圳馆的外墙上制作一幅《蒙娜丽莎》?我想这要从深圳馆的主题故事说起。作为最佳城市实践区的案例馆,什么是深圳的最佳案例?答案是《深圳大芬村——一个城中村的再生故事》。而作为一个油画生产基地,《蒙娜丽莎》是大芬村产量最高的艺术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蒙娜丽莎”是大芬村重生的再造者。
事实上,深圳馆外墙上的这幅作品,并不叫《蒙娜丽莎》。我们称之为《大芬丽莎》,那是大芬村507名画工绘制999副木框局部后进行拼贴后形成的。每一幅作品风格不一、技法不同,色彩的运用技巧也各不相同,但当它们组合后,便形成了一幅巨大的《大芬丽莎》。
很多人听到大芬村这个名字时,会感到奇怪。一个以复制知名油画为产业的“城中村”如何能够成为最佳城市实践区的案例?不错,谁不希望在世博会上展示自己最光鲜亮丽的那一面,但是从2007年开始,深圳便经历了一场坎坷的申博之旅。从最初提交的参展案例《奇迹深圳,活力之都》,到第二次提交的《深圳新CBD:人文-活力-可持续》、《深圳罗湖口岸地区》、《基本生态控制线:生态城市建设的创新手段》,和第三次提交的《设计之都——年轻城市的创造力》,这些案例均遭否决。而最后,《深圳大芬村——一个城中村的再生故事》获得通过。这让许多人感到意外。
“城中村”作为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在很多国际大都市都出现过,例如巴黎、纽约曼哈顿的下城区、荷兰的国际村——几乎每个城市都避免不了它。而在中国,深圳作为最早实行改革制度的城市,也是最早遇到这个问题的城市。在许多国家,城中村作为一个外来、收入低下人口的聚集地,因为治安问题严重、治理困难而被一道高高的围墙隔离,成为城市边缘的一颗“毒瘤”。把这样一个“城市的疮疤”作为深圳的代表,有何意思?
我一直认为“城中村”是一个城市生活的尊严底线,它容纳了城市最底层的梦想。如果能把城中村改造好,那就是这个城市对于人的真正尊重。大芬村便是这样。作为一个外来务工者的聚集地,因为有了油画这个产业的引入,它从最初的手工作坊式生产的出口油画制作基地,发展成如今企业化管理的国际油画生产基地。而相应的,那些来这里务工的打工者,也从最初的油画学徒,成为现在有正式工作的画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