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大跃进时代的中国电影和时装
2010年04月20日 17:57 FTD观潮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中国电影“虚弱”的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年间在国际著名电影节上屡屡的两手空空,从戛纳金棕榈到威尼斯金狮,从柏林金熊到好莱坞奥斯卡,近些年间也就只有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和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分别夺得过08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电影金狮奖和07年度柏林电影节的最佳电影金熊奖,而贾樟柯还是中国硕果仅存的几位仍坚持拍摄自己想法电影的导演之一,更可悲的是那两部作品虽然在国外收获殊荣,但票房上却是很惨淡,只能说在中国电影教育下,国民欣赏电影的素质在不断滑落,难道这不可悲吗?

在谈论中国电影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看看近邻日本和韩国,甚至身处动荡的伊朗,他们的电影简单、纯粹,富于生活化,多是描写一群普通人,甚至是生活在生活底层的民众。最近一次带给我生命感动的日本电影是《入殓师》,一部讲述失去工作的提琴手,返回乡下老家后,在新职业中收获生命意义和尊重的故事,虽然发生的时空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日本小镇,人物也是过着平凡生活的普通人,但是在导演镜头里人生是那么的有意义,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并加倍地去爱他们,当然对于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国际电影界也给与了它的绝对份量的肯定,那就是一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小金人。

同样,近年间韩国电影的发展势头也非常迅猛,《空房间》、《绿洲》、《蝙蝠》等一系列电影在柏林和威尼斯电影节的不断获奖,足以证明韩国电影国际地位提升,不过这里要纠正一个概念,韩国电影和韩剧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伊朗或许离我们很遥远,电视里充斥的也只有没完没了的核武和选举风波,但伊朗的电影,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得到国际电影界的充分尊重。《小鞋子》应该是第一部在中国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影片,而接下来的《生命的圆圈》、《巴伦》、《黑板》、《乌龟也会飞》、《樱桃的滋味》、《麻雀之歌》等电影,更是在四大影展中屡获殊荣,但在我看来,更难能可贵的是,伊朗电影工作者在物质条件比中国同行差距甚远的条件下,很用心地去用他们的视角去表达一个政教合一政体下的伊斯兰国家里,一般民众生活的真实面,这种拍摄纯粹的、真是的电影的精神,值得中国电影界和电影主管部门好好反思,因为它远比号称拥有全世界最好的电影设备,最大的电影棚和节节攀升的几亿票房,来得重要的多得多。

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的设计有多少真正受到买手的青睐很肯定,这些获得名师称号的人有多少真正受到国际时装界的肯定,我只能说智者见智。

每年名目繁多的各类设计师比赛,又有哪些获奖面孔是几年以后我们还真正记得住呢,再看看评委团组成,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中国的这类比赛极难找出我们所期许的设计天才。

说完电影,再来聊聊中国的时装产业。首先我不否认时装是一门彻彻底底的生意,生意要做好,当然要有很好的商业构架,即所谓的土壤。但是国人除了很满足于年产几亿件低附加值的衬衫,继续做国际品牌的代工工厂外,近年来更是喜欢搞所谓的国际时装周,评选所谓中国时装设计最高奖项,但在我看来,那不过是服装加工的暴发户们和有关主管部门之间,每到岁末光鲜门面的“政绩工程”,实际上,中国的时装周在国际上的受关注程度,不但与巴黎、纽约、米兰、伦敦没法比,就连丹麦的哥本哈根、巴西的圣保罗等地的时装周的风头都犹不及;而中国时装周中名师的评选,更像是一场论资排辈调调下的“劳模评比”,说实话我更愿意称他们为或许不错的裁缝,当问及为何不去四大时装周作秀时,“大师”们都纷纷以那不过是烧钱的浮夸表演为由搪塞。试问,难道全球通用的法则,到了中国时装界就成了不屑一顾的小事件,还是实际上能够定期在四大时装周演出的中国大师,还未真正出炉呢?

如同中国很多营生一样,一个行业的基础牢固和健康与否,直接决定筑之于上的大厦是否康健。时装最重要的是什么,不管现代商业如何高度昌明,我仍坚定地认为那是设计师的创意。而看看国内如今的大小设计比赛,不是早就内定了结果,就是行业内部的自娱自乐,与时装的最终消费者完全没有关系,而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大小时尚媒体,更是极少将比赛优胜选手和作品见诸报端,因此这些科班毕业,甚至半途出家,对时装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们,只能在一次次的现实背后选择妥协,没有真正有眼光的时装投资人和官方的扶持,绝大多数人只能沦为服装工厂老板们的画图师傅。请注意这些暴发户们,雇佣这些年轻人,不是看重他们的创意,而只是他们不错的美术技艺,画的东西更是时下卖的最好的货品,在这种短视的思想下,圈子里充斥的也就只能是抄袭抄袭再抄袭,对设计师集体不尊重的恶果,就是国际时装界上对于中国制造的肯定和中国设计的鄙夷这两个决然不同的判定。

当然中国时装界欠缺的还远不止是设计师,高级面料开发的滞后、专业色彩及流行趋势研究预测机构的匮乏,真正有影响力的本土时尚媒体的崛起,和敢于推广设计新力量的中高端百货的高级买手群的出现,都是中国时装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中国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对于时装产业富有国际眼光,并合乎国际法则的推动,则是中国时装真正作为一个创意产业,而不是一个制造产业在健康发展的原动力。否则只依靠一群对时装有热情的草根博主们的小小声音,在一片高颂中国时装“赶英超美”的呐喊声中,最多只能是一阵左耳进右耳出的无用呐喊,甚至还会被别人诟病为崇洋媚外之流。

鄙人对于中国电影和时装的种种尖锐言辞,并不是“痛打落水狗”的无聊言辞,只是为了它们更健康的成长,而不是满足于现在大跃进式的头脑发热。重要的是,国人要保有清醒的认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它既有的规律,如果持续“不是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狂热,和短视追求商业利益的行业守则,那中国的电影和时装,这两大创意产业,将再一次远远落后于世界主流,成为偏居一隅的“大炼钢铁”。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杨婷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