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下人间的历史而不是云间的历史 纪念连环画艺术家汪家龄先生
2010年04月21日 15:39 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他的艺术成长过程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不同于今天的许多画家骄子,个个是被“缪斯女神”所引领,满脑袋“一副青年艺术家肖像”,走沙龙、留学、拍卖的路线,那时的汪家龄却是通过各种集体创作班得到锻炼。17岁做学徒工的时候就参加了屯溪美术馆业余美术培训班,为时只有两三天,和张定友老师结下深厚友谊。1960年代初被休宁县委宣传部抽调参加"社会主义教育展览",在农机站老木板房里与画友同桌而画同床而眠。1970年代初,参加安徽省出版局在三孝口红旗饭店举办的第一期连环画创作学习班。作者一半是知青。没有稿费,出版社每个月每人发15元伙食补贴,他们一半买饭菜票,一半买烟买书。常聚在一起互相提意见,互相改画稿。

1964年20岁的他带着画稿去徽州报社找美编汪光裕拜师。汪光裕常把反映新人新事的短篇连环画文字脚本交给他,再由他绘画完成。二人更是常常合作连环画到深夜,“各人分头画一部分草图,然后放在一起商讨、修改,最后由我勾线画人物,他画背景道具等等。在这时候比起独自构思画草图也轻松得多。汪老师往往一边画一边讲着风趣的故事,他是一肚子的漫画,也是一肚子的笑话。”(汪家龄《画趣永生》)。所以,画趣并不仅仅在画中,也在创 作方式中。那种非个人的合作创作,不同于个人主义时代的孤绝,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丰富。

若以现在的成见来看,以宣传画、人物画为主的毛时代绘画显得单调,没有个性,但是说这种创作里就没有生活没有情趣那绝对是误解。姑父保留了一些当年的宣传画作,有一幅是描绘车间工人的政治学习。我总觉得画中一位女性脸庞酷似姑母,向姑父求证,他则笑而不语。“文革”中他父亲被错误打倒,姑母不嫌弃其黑五类家庭背景,几次大雪中十八里相送,自有一番恩爱。由此我想,宣传画里的人民原来也并不是抽象的。

毛泽东时代在艺术上的探索不能说成功,但也确实创造出一些成功的艺术形式。连环画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早在民国时代,连环画艺术就伴随着印刷出版业的发达而兴起。早期的代表艺术家如钱学呆、陈光镒、赵三岛等都是苦孩子出身,所绘作品也是市民喜闻乐见。不过他们的作品多以公子佳人戏为主。1949年以后,被新气概新思想所充盈的连环画艺术焕然一新,国家也从体制上给予大力支持。汪家龄先生就是在这种氛围中走上自己的艺术道路。传统的、民间的人文在他身上从未中断过,而社会主义年代的政治熏陶虽说单调,但绝非无聊。有那样的熏陶,才会有连环画《岳飞传》、《虎门硝烟》的精气神,也才会有我们心中那任凭历史反复都不会消磨的岳飞和林则徐。有那种合作交流、不计成本、精益求精的创作方式,才会有脍炙人口的作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