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拉》:从“完全职场”到“非常时尚”
2010年04月21日 15:40 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4月15日徐静蕾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隆重上映,经历了小说版《杜拉拉升职记》的畅销,和同名话剧版的预热,职场明星杜拉拉大有一路走红之势。

“职场”无疑是小说《杜拉拉》的最大噱头,而“时尚”则是电影版《杜拉拉》的最大看点。对于电影《杜拉拉升职记》的导演徐静蕾而言,33位广告商的倾力加盟是一件极有面子的事情,而对于观众而言,清点电影中众多知名品牌的LOGO也不失为一种乐事。

淡化职场,选择爱情

和同名小说相比,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显然无意在“典型的中产阶级奋斗史”上多做文章。杜拉拉的职场心机,她的那些关于“和上司保持一致”、“职场天条:慎用mail”的谆谆教诲,中国职场人早已耳熟能详。而那个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倔驴一般不屈不挠的杜拉拉也俨然成为了一位“职场超级女英雄”。

对于徐静蕾而言,复述一个她所不熟悉的职场神话,即使再动听,也不免生硬,或许,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戏是戏,生活是生活。我不是杜拉拉,也不可能成为她”。于是,聪明的老徐选择淡化职场,从时尚的角度突围而出。老徐选择了爱情,选择了在时尚的背景下涂抹一个三十岁“轻熟女”的情感成长史。于是,小说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爱情故事成了电影的主线。杜拉拉和王伟的爱恋,和所有的办公室恋情相似:萌发于公司年会上热情激荡的“一夜情”,升温于办公室格子间繁缛的日常工作,挫败于职场还是爱情的两难抉择。不同的是,老徐终究不能免俗的为这段一边痛苦,一边温存的职场爱情续上一个旧地重游、“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这个结局或许老套,或许不着边际,但是,恰恰是这个老套、不着边际的爱情故事,给我们熟悉的“完全职场”的杜拉拉打上了一层“非常时尚”的亮色。

从小说的“完全职场”到电影的“非常时尚”,两个杜拉拉时隔三年之所以能够受到如此的追捧,并非因为这个“职场升职、爱情如意”的故事多么引人入胜,或者杜拉拉的个性如何另类出众——它所叙写的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成功史与成长史,而恰恰是杜拉拉的普通和成功,让她具有了为我们提供自我想象的资本,让我们不免惊呼“我就是杜拉拉”!

李可将自己的职场打拼巧妙地复制于小说的文本,从销售助理到行政主管再到人事行政经理,杜拉拉过关斩将,伴随职位高企的是工资卡上不断攀升的阿拉伯数字。而徐静蕾的电影,则用流光溢彩的“物质性”符码告诉我们,那些数字一一对应着的是怎样的生活——是在电梯间做运动还是进健身房出汗,是穿杂牌服装还是享受欧美大牌对于肌肤的爱抚,是加入下班抢出租车的大军还是安享代步跑车带来的奢华体验。徐静蕾和广告商一起,为我们联袂打造了一个属于中产阶层的“优质生活”的幻象,它是如此的具体又是如此的空洞,如此的浮华却绝不缺乏诱惑。杜拉拉的成功被物化为不断升级的消费体验,而杜拉拉的消费体验则最大限度地唤起了我们对于“优质生活”的无限渴望。大批植入的广告与涌入电影院的疯狂人流,似乎又一次昭示着消费主义话语在电影生产运作中的成功。这些无比鲜明的视觉符号,伴随着女主角的成功与成长,让我们不止一次地相信,那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全部的生活模式,也是我们和杜拉拉一起不断奋斗的本质动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