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的能力
2010年04月22日 13:08 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中国的成语“能者多劳”用在时装设计师身上十分恰当,大部分有能力的设计师会身兼数个品牌的设计任务,甚至在为大品牌设计的同时开创自己的同名品牌。

老当益壮的Karl Lagerfeld始终是最佳范例。从最早慧眼请来他的Chanel到之后的Fendi,从自己的同名品牌到临时客座性质的Diesel Style Lab和H&M,鼎盛时期的Lagerfeld真让人怀疑他是否有三头六臂才能担起如此重任。放眼整个时装界,也只有他可以在品牌与集团之间跳跃自如。要知道奢侈品集团通常都不会如此大度,要想在我这儿落脚就请先抛下其他的任务,毕竟设计是一种无形资产,一切的财富都来自于设计师的大脑,这么重要的东西怎么能与他人分享呢!

对于设计师本人来说,如何权衡也并非易事,比如John Galliano和Marc Jacobs等。在为品牌服务时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设计风格融入品牌形象中,而在为自己设计时则是将个人最欣赏推崇的风格发展到极致。两者偶有相似之处,虽然设计师们思想天马行空,但离神经分裂还有一定距离,要做到两者完全分离几乎没有可能。即便是天才如Lagerfeld也不例外。所幸,他是一个思路极清楚的人,知道如何最大区别化。Chanel始终不离的是手工坊、斜纹软呢外套等这些关键词;同名品牌则仿佛是一个女版的Karl Lagerfeld造型,明快的线条透出硬朗犀利的气质;Fendi近年来则越发有“女神”之相。

可惜,大西洋另一边的设计师Max Azria就没有那么游刃有余了。从商业上大获成功的BCBG品牌起家,Max Azria又开拓了高端的同名品牌,之后收购了好莱坞老牌Hervé Léger。起初这三个品牌的定位是Hervé Léger延续失传的“绑带式”性感路线,针对的是好莱坞女明星式的玲珑女性。Max Azria则是一个精致成熟版的BCBG。可惜最近几季以来,不仅Hervé Léger没有新鲜元素加入始终处于炒冷饭状态,就连Max Azria的设计中也开始借用了绑带元素,至于BCBG则早就没有了所谓的“系列感”。

当然也有设计师即便是声誉斐然也未曾一心多用过,比如Balenciaga的Nicolas Ghesquière和Givenchy的Riccardo Tisci,不过他们倒是要求在品牌名之后加上自己的名字以满足自己的存在感。这一点就不得不表扬才女Phoebe Philo,无论是在大获成功的Chloé,还是为了她甚至改变品牌写法的Céline,她都未曾想过要用自己的名字作一番事业。也许设计这件事就像是谈恋爱一样,有些人可以博爱地在众多情人之间游走,有些人则只会用情专一,而有些人一旦走上劈腿的道路那就离精疲力竭不远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