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然后改写城市
2010年04月23日 15:06 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我是一个旅行者,也是一个城市的开发者。

旅行最奇妙的地方,就是可以在异地的生活体验中发现不同的文化、地域环境中的人们,生活的方式也那么不一样。我喜欢去四处看看人们住的房子,这些房子可以告诉我很多故事。其实,从居住区在城市中地点位置的规划,和不同国家的人们对所居住社区各不相同的选择喜好,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纽约和芬兰的绿色标杆

无论生活还是工作,旅行对地产商来说都非常重要。上个月,我再一次去了纽约。在曼哈顿,我见到了一座绿色低碳楼盘“visioner”,它获得了“LEED”白金最高奖项。绿色建筑是大趋势,高端物业发展商的社会责任感应该越来越重。曼哈顿和静安区一样,也是人口密度很高的CBD。这个建筑就在噪音最大、污染最严重的隧道口,而进到室内的空气都是经过两次过滤的清氧。整个过程中废气得到了处理而不是被简单排出。打造一个绿色建筑,必须从多方面的整体开发,从减少能耗排放、水的再利用到垃圾处理等等方面。但中国的房地产发展商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这一点。

真正地认识和学会利用环保,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金融危机时,我去北欧旅行。作为“千湖之国”的首都,赫尔辛基市内遍布着大大小小、千姿百态的湖。赫尔辛基的湖泊是那样地多。从一个街区走到另一个街区,往往就要穿过一个湖,走过一座桥。在桥上看湖,被森林环抱着的湖水澄净透亮,水面上倒映着巨大的白桦、云杉和橡树。湖岸边是金黄的芦苇,湖的中心是岛,长长的桥把湖岸和岛屿连接起来。而整座赫尔辛基城就在湖与湖的中间,被长桥连接着。

看到这样的湖景,很多初到芬兰的游客会认为它是“百分百纯净,未曾受到污染的结果”。其实不然,造纸工业是芬兰的传统产业。上世纪60年代,芬兰造纸工业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影响了全国湖泊、河流的生态环境。从1962年开始,芬兰政府便开始立法限制污染物排放。可在那之前,它曾是淤泥黑臭的严重污染地。欧洲从工业时代的大量排放到如今实现全生态,也是社会共识慢慢形成的过程。中国的许多城市和地区也开始打造各个区域内的城市综合体。这种把办公、住宅、商业等各种空间融合在一起的建筑群,也是未来环保型城市的一种新趋势。大家走路、骑自行车上下班,这才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

美国和德国的建筑生命

几年前,我去纽约进行商务旅行。一天上午,我在哈德森别墅区,从一栋正在修缮的别墅旁边经过,惊异地发现,两名普通的建筑工人共持一份建筑图纸,正在爬梯上低声讨论。而在中国,只有建筑工程队的管理人员,才懂得看图纸。几天后,我在城里遇到了Bill porten。他告诉了我美国建筑工人为何会看图纸的秘密。这位美国房地产大亨16岁开始做水泥工,18岁开始做木工,19岁给家里盖了第一栋房子,而现在他开发的楼盘在全美总是能稳居销售第一位。从一名水泥工,成长成一个商业巨贾,这是典型的美国式成功模式。而他的成功秘诀则是将工程承包和土地开发结合到一起。正是因为这样,美国的建筑工人不仅收入可观,还拥有社会福利和保险。培训考核合格后,他们还能申请大学文凭,当然也就学会了识读建筑图纸等专业技能。这给我很深的启发。这和中国建筑工人的生活有天壤之别。而在德国,蓝领建筑工人不仅会看图,他们收入比一般大学毕业生都高、一个人可以顶三个人的工作。过去十年,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获取土地,然后交给承包商、建筑公司去做。工程建筑公司十年来变化不大,依然很粗放很原始。农民工放下镰刀、锄头就上去糊墙。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更不会有远见,而只是谋生糊口。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