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小香港”
2010年05月04日 19:03 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傍晚饭后,正是一天中最适宜发呆的好时候。窗外漫天晚霞,我的呆滞渐入佳境,电话却响了。

一个老华侨得意洋洋地在电话里喊:“我地系饭堂食饭,你来唔来?”

“饭堂”指的是我家马路对面的一个小酒楼,无论名字、装修、菜式、点心、口味、定价等都跟广州俺们家隔壁的酒楼差不多,茶市推点心车的侍应和穿黑衣服的部长当然都是“乡里”,其穿戴、长相、表情和说话口吻,简直就是隔壁酒楼的“乜哥”或“乜姐”复印出来的。

这个“隔壁”的“饭堂”离我家一分钟步程,附近的大型商场、菜肉市场、银行、学校、图书馆、游泳馆、便利店、烧腊店、云吞面店、面包店、茶餐厅等日常生活设施都在我家10分钟步程内,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方便;三个字:很方便……呵呵。

我所居住的城市号称“小香港”,这里除了方便,就是亲切,因为粤语通行。比如去茶餐厅,你说要“捞粗”、“腿蛋治”、“叉鸡饭”,“奶茶走糖多奶”,一定有人应声送到。你若去买叉烧,说一句:“师傅,比旧靓叉烧。”斩叉烧的师傅(“斩”字真系好攒鬼)一定欣然“斩”最好最大“个旧”给你。粤语的这个“旧”字(粤语念轻音geu)也很有趣,买东西讲价,如果人家笑笑口问:“一旧水,杀唔杀?”你人在加拿大听到这样窝心的话,自然“乜都杀”。

所谓小香港,是当年移民潮时香港人打下的天下,喜欢搏杀的香港人买地盖房、开商场、超市、酒楼、发廊、卡拉OK、按摩院等等,把大温哥华菲沙河边的一个地势低洼的冲积三角洲变成了他们安居乐业的“小香港”。虽然这里的卡拉OK就像俺们国内的街道老人活动中心,但是到底是吃喝玩乐都有了。

加拿大的国家元首至今还是英女皇,香港人过去接受的英式教育与此有一脉相承之处,所以先入为主的香港人在加拿大适应得比较快,商业上以及职业方面都占据了不少重要的位置。虽然后来香港人又兴起了回流潮,走掉了一大批,可是移民来加的广府人士得益于语言的方便,很多也在加拿大站稳了脚跟,所以讲粤语的华人在温哥华还是比较多。特别是在这个号称“小香港”的小城,只要懂英语或粤语其中一种语言就可以生存了。

但是只会讲国语的内地移民在这里就有点不大舒畅。我的一个国内来的朋友,不会英语也不懂粤语,于是不管到哪里都要我陪同做翻译。她在国内能呼风唤雨,来这里却像被废了武功,倒不如73岁的嘉理奶奶,在此可以独自出行,买菜、喝茶、会朋友,如鱼得水。

在温哥华过了一个冬天之后,我体会到了“小香港”的诱人之处。虽然把家安在这里是个“平淡的故事”,可是我也想通了,在温哥华走出门去都是天下美景,在这里让自己吃住方便些才是正解,没必要跟自在对着干。

搬家以后,像这样傍晚的饭局真是太方便了。还有早上的茶约……总之不能都去,免得还要减肥,家里还有今天买的新鲜出炉的皮蛋酥……我推了老华侨的电召,歪在摇椅上继续发呆,昏昏欲睡。

旁观的儿子得出了一个结论,并据此画了一张涂鸦:

妈妈最爱的三件事——逛街、睡懒觉、暴饮暴食。

配图:嘉理《妈妈最爱的三件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