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通货膨胀”论
2010年05月05日 18:03 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核心提示: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去比对历史数字,你会发现,对于任何一款汽车(或许有少数超级跑车例外),通货膨胀都是一条铁律。

宝马终于也向中国市场屈服了。不久之前有消息传出,华晨宝马将对下一代宝马3系(预计2012年发布)进行加长处理,推出所谓“L版车型”,以对抗国产奥迪A4L。消息一出,舆论又是一片唏嘘。在某些原教旨主义者眼中,宝马3系堪称运动风格四门轿车的终极代表,它的“中国式沉沦”意味着中国市场彻底向豪华、舒适和虚荣心屈服,而操控精神将不复存在。

这种观点显然是过于极端了。它至少忽略了两个事实。首先,设计上对车身进行加长,即使最初目的只是为了提供更多的车内空间和让车子看起来更气派,但其事实上带来的好处却要多出不少。以奥迪A4L为例,更长的车身有效平衡了前后轴的负荷比例,有助于提升车子的操控性——看来对操控而言,加长并非单纯的利空因素。

第二个事实是,虽然中国式加长看起来更为扎眼,但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对于几乎所有车型而言,三围的数字都像发生了通货膨胀一样,永远是越变越大,而且绝对是单边的牛市,极少出现波动或者回调。比如下一代宝马3系的德国原装版,也会比现在这一代车型更大、更长。再来看看最近被饥饿营销得火热的大众高尔夫,现在的6代车型比1974年生产的1代长了50厘米,宽了17厘米,重量至少增加了300公斤。即便是更低一个级别的大众Polo,其即将亮相北京车展的全新车型也比1代高尔夫长了43厘米,宽了11厘米。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去比对历史数字,你会发现,对于任何一款汽车(或许有少数超级跑车例外),通货膨胀都是一条铁律。

这样一条规律的形成,其大致脉络相当清晰。一方面,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每隔五六年诞生的新一代车型总是可以比其上代车型有全面的提升,对于许多车型而言,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操控表现完全可以同时实现。另一方面,人类总是欲壑难填,对于大车的渴望和对于大房子的渴望本质上是一样的,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比欧洲人更喜欢大车。

说到这里,有些人或许会油然而生一种危机感:大车必然占用更大的空间,大车当道显然不是一件好事。确实如此,不过另一个事实或可缓解你的忧虑。正如今天的Polo事实上已经取代30年前的高尔夫成为德国普罗大众的家庭车一样,奥迪A1(或者A3)会在某一天取代A4的地位,宝马1系(或者我们还没有听说过的2系)则会取代3系的位置……眼下各大豪华汽车品牌非常热衷的一件事,便是把自己的产品线进一步下沉。这么做的原因,一是看到了更多消费者对于名牌产品的渴求,其二便是为了弥补车型尺寸通货膨胀后留下的空间。我们每个人都在职场上或快或慢地上移,而你所留下的较低级岗位总有新人填补,每一款车型的命运也不过如此。

超脱一点看(比如你把今天的Polo看做昨天的高尔夫,明天的A1看做今天的A4),你或许会觉得,汽车的通货膨胀本质上更像是一种迎合消费者心理需求(更大的车意味着更好的生活)的虚幻游戏。当然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真实的更好的生活:今天的Polo确实比30年前的高尔夫动力更大,操控更好,更省油,甚至更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