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观岳阳尽
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
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
洞庭湖、岳阳楼留下千古多少动人的诗篇,唯李老夫子一句"楼观岳阳尽"一言以蔽之!
岳阳楼巍然耸立于岳阳古城的西门城头。她东倚巴陵山,西临洞庭湖,面极潇湘,北通巫同峡。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15年,为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鲁肃所建。比同鲁肃所建的黄鹤楼还早8年,在江南三大名楼中位居老大。与许多古代名楼一样,在其长达1700多年的历史上也是屡圮屡修,有据可查的就达30多次。现存岳阳楼乃清光绪年间重修时的旧物,也已有127年的历史。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址原貌和唯一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老夫子说腾子京"增其旧制",我们不妨看看其"制"
唐代岳阳楼
宋代岳阳楼
元代岳阳楼
明代岳阳楼
清代岳阳楼
现代岳阳楼
岳阳楼全景
登上过岳阳楼的朋友都会惊奇地发现,岳阳楼的三楼有一幅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登岳阳楼》一诗的雕屏。屏中字体笔意豪放,雄健挺拔,似以一泄千里奔放之意来抒发杜老先生悲天恸忧国之情。人们在欣赏时不难看出诗屏字体所具有的"毛体"风格,确实,这正是毛泽东亲笔手书的诗屏。毛泽东一生题词不少,但也是很有原则和风格的,为风景名胜题词不是他的作风。当然,那时也不会有"润笔"一说!而且毛泽东主席真是日理万机,他一生,特别是当上国家领导人以后,几乎没有去过几处风景名胜,更没有到过岳阳楼。为什么这里会有毛泽东的墨宝呢?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晚年漂泊于湘江洞庭湖一带,最后也病逝于此。公元769年杜甫在病困潦倒之中来到岳阳,写下了被后人评为"登楼第一诗"的具忧国忧民心境,凄凉落漠、宏伟瑰丽的《登岳阳楼》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在岳阳楼下建起了一个"怀甫亭",并置其诗碑于其中。
一般风景名胜都极少见到毛泽东的字书题词,而且1961年,原岳阳县文化馆陈忆吾馆长托其胞兄陈赓大将请毛主席为岳阳楼题匾,当时毛主席转请郭沫若书写。缘何岳阳楼又有毛泽东的这幅字体呢?
原来,在毛泽东主席逝世后,工作人员清理遗物时,在书案上发现了此墨宝。1995年,原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参观岳阳楼时证实,毛泽东主席手书杜甫诗原件是主席逝后,负责清理的工作人员发现的,而且,根据对原件所放位置和对墨迹的判断,书写的时间应在1976年春夏。
在毛泽东所书这幅诗中,人们还发现了两处有趣的现象。 一是诗中将原句"老病有孤舟"中"病"字写为了"去"字。毛泽东诗书通古今,一般是不可能写错别字的。毛泽东办事认真,在他的很多书稿中都有宁可涂改也不能有错别字的习惯。毛泽东为何要将"病"字改为"去"呢。不过这一改更加朗朗上口,符合毛泽东的风格。 二是原件前后无款识。毛泽东的所有书写中,不管是写作还是抄录,都是鲜见到这种情况的。 说明主席在挥毫时,时间上并不是十分从容。联想到当时主席的身体状况和政治形势,这就很好理解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