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4月14日上午八点,青海玉树地震发生时,青年导演向璐舜正走出中国传媒大学剪辑机房。这部由四川电视台投资并发起的电视系列剧情片题为《挑战命运的勇气——5·12中国力量·人物志》,于5月4日在四川卫视播出。
从新闻的角度,黄莉在四川都江堰地震废墟下被压96个小时后,被成功解救送往广州抢救和做康复治疗,这里面的第一股“中国力量”通过黄莉两张新闻照片已经足以让人们震撼。
然而,这并不是黄莉故事的全部。若停留到此,我们便感受不到这同样震撼心灵的另一股“中国力量”。因为,像黄莉获救与康复的故事在这次地震救援过程中并不罕见。我们有着三十几万的地震伤员。
黄莉所展现出来的“力量”体现在,当所有聚焦的媒体退去,社会各界的关心化为平静,黄莉面对继续下去的生活时,所做出的不平凡举动。
地震前黄莉与丈夫在四川黑水山区经营着两层楼的火锅店,有一个五岁大的儿子,一家人生活得幸福美满。地震期间恰逢黄莉一人来到都江堰探望母亲,被飞来的横祸一下子夺去了双腿和左臂。略有经历的人都会感慨现实生活的唏嘘和岁月的蹉跎。但我们很难想像黄莉每天日常生活经受的挣扎,尽管她还拥有悉心照顾的丈夫。
在这种情况下,黄莉从帮助别人开始找到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她发起了“心启程”援助中心帮助震后恢复的残疾人,创办了“心启程”心理援助电话热线。她通过电话热线帮助了许多震后因为变故而陷入危机试图轻生的女性。
用影像传导力量
《21世纪》:那你们如何通过影像和故事来表达坚韧不拔的“中国力量”呢?
潘桦:通过影像讲故事,观众置身其中。作为“纪实”和“非虚构”,这套系列片采取了真人出演根据真事改编的艺术手法。用非职业演员表演跟自己生活相近的角色近年来时有导演尝试。但用非职业演员的真人来演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据我了解,这在国内近年来尚属首次尝试。不妨举另一个例子,带头组织全村震后修路的汶川农民程林祥。在网上流传着他背着死去的儿子回家的震撼照片。在系列片《路》一集中他也亲自出演自己。程林祥在地震中失去了上中学的儿子,震后被震坏的颠簸山路又让他的老父亲被摩托车甩下山崖丧生。《路》讲述的是程林祥化悲痛为力量,在广东佛山援建队帮助下带领村民修建全村通往外界唯一一条道路的故事。
如何呈现这个故事,摆在我们面前的无外乎这几个选择:新闻报道、栏目剧、专题片和剧情片。在两年前当地震还刚刚发生,电视台的选择故然前者,考虑到节目的实时时效性,制作周期等。但在两年后,回顾这场地震的人和事,光靠栏目剧平铺的叙事,堆积信息量和堆砌新闻画面已经远远不够。
我们想到了剧情片影像叙事的穿透力。《路》讲述了一个人与时间和自然赛跑的故事——程林祥带领乡亲克服缺少水泥的困难赶在暴雨来临前将路修好。在这条主线上,导演穿插了程林祥妻子怀孕突然临产的紧张情节——一场死亡与新生的接力赛,中间交叉闪回程林祥对离去的儿子与父亲的回忆画面。
“中国力量”并不是由电视编导们用字幕打出,用台词念出,力量总是悄悄地通过影像来讲的故事穿透到观众的血脉里,传遍全身。
《21世纪》:作为监制,潘老师给这套系列剧情片贯穿了怎样的艺术风格?你又是怎样实现这样的艺术风格的?
潘桦:首先,每一集片子我强调的是故事的厚实,要求编剧做出悬念,做出曲折的情节。从今年一月份根据四川电视台提供的人物原型,从采访原型人物开始,整个剧本创作过程贯穿了两个月。几乎每个剧本都历经七稿以上的改写。其次,我要求每一集的人物与故事都要作出特色,八集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很独特。
由于是非职业演员出演,我们不可能靠演技和台词来达到目的。我们的艺术风格放在了强调将主人公的真实生活串成吸引人的故事。同样因为我们在反映灾后重建的故事,我们的摄影风格质朴而不华丽,逼真而不炫耀。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人物著名电影大师罗西里尼的话讲就是“作为导演,我指导的不是表演,而是生活。”
《21世纪》:在《5·12中国力量·人物志》系列剧情片之后,你还有进一步的拍片计划吗?
潘桦:在来的路上我还收到同事的一条短信,问有没有计划拍一套青海玉树地震的电视作品。我已经通知各集的主创,在这套系列片的宣传片上加上“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人民致敬”。此刻地震援救还在进行中,《5·12中国力量·人物志》除了献给四川地震灾区人民和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救援队和援建队外,也是献给青海玉树灾区人民以及那里的救援队和援建队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