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世界需要慈善
2010年05月17日 11:38 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慈善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慈善行为,我担心自己会迷失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近日,杨澜在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慈善晚会上的这段独白,勾起人联翩的浮想。

慈善是人性的生动体现。人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人有慈爱之心。慈爱是人的崇高精神之一,它自愿、无偿地把财物或劳动赠送他人、支援他人,使他人享受爱心与关怀。“人有急难,倾财救之”,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汉初开国名将韩信时,没有忘记提及节衣缩食帮助韩信度过窘境的无名漂母。慈善的传统代代相传,散发出永恒的温暖之光。

慈善是纯洁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以高尚的道德义务为基础,追求多做好事、乐善好施,不掺杂功利性目的。众所周知,权利与义务相对应,道德义务却是与不谋求个人权利或报偿相对应的。真正的慈善者追求的是精神的圣洁、奉献的愉悦。有人说:“赚钱是为了生活更美好,捐赠是为了生活更有意义。”因此,许多慈善者隐姓埋名、不求回报、默默行善、不为人知……

慈善是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它可以作为市场分配、政府分配的有益补充,缓解和调节贫富差距,减少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凝聚力。慈善,客观上是在为国分忧、为民奉献,是在帮助党和政府共同推进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主体的民生事业,已成为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纯粹追求利润的“经济人”,到有责任感的“社会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2009中国慈善排行榜入榜慈善家有121位,共计捐赠18亿元;入榜慈善企业899家,捐赠款物价值达100多亿元。

慈善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道德追求,是社会文明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大连曾两度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在大连,有浓郁的慈善文化氛围、动人的慈善典型、成效显著的救助活动。在2008年支援汶川地震灾区的活动中,大连捐款达到6.7亿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在前列,充分彰显了城市品格。

善与恶,是人性中一对矛盾的存在。古人云:“善不可失,恶不可长”。抑恶扬善,善愈多,恶愈少,社会的阳光愈灿烂,生活的花朵愈鲜艳。

人类需要慈善,世间需要慈善。慈善事业是崇高的人道主义事业,是充满爱心、充满激情的事业。慈善事业又是人人可为、人人可做的平凡的事业。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成为美好的人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