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大自然向人们展现了蓬勃的生机。但与此同时,随着温度的回升,各种病毒、细菌、虫卵的繁殖加快,许多传染病易于发生和流行,加之早晚温差及天气变化频率都较大,这一切都不利于人体的健康。稍有疏忽,就会诱发疾病或加重病情。
依照气候规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阳春三月(农历),正是冷暖空气最活跃的月份之一。天气以多变为特征,所谓的“春天猴儿面,阴晴随时变”。尤其是北方地区,云雨少,光照足,湿度小,多风,这样的气候会直接影响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会下降,所以该时段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节,流感、腮腺炎、猩红热时常流行。北方的3-5月,风沙较大,易于花粉传播,所以荨麻疹、过敏性皮炎、鼻炎以及眼病患者会大幅度增加。哮喘病、气管炎患者的病情也容易加重。与此同时,每天的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早晨)仍然较低,气温的变幅又大,所以阳春三月也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此时,尤其要注意预防“中风”和“心肌梗塞”,不可麻痹大意。预防的核心是密切关注天气信息(主要是早晚气温和冷空气活动消息),早晚外出,或有冷空气入侵时,一定要注意保暖。
“春捂”是传统医学总结出的养生之道,强调人体要主动适应冷热环境,从而防止春寒或夏热致病。尤其年老体弱者和一些慢性病患者,在阳春三月适当捂一捂,有利于抵制病邪的侵入。当然,防病如同御敌,只被动地“捂”是不行的,还必须经常锻炼和增加营养,以增强体质,从根本上提高肌体的适应和抗病能力。
和北方的阳春三月相比,江南地区气候的最大不同是湿度偏大,约有一半的日子是阴雨天。此时湿度常常在90%以上,关节痛和风湿病变的症状就会加剧。当天气突然转晴,气温猛地上升,人体的颅外血管扩张、颅内毛细血管收缩,从而易诱发偏头痛,精神分裂患者也容易发病。据报道,当暖流入侵(天转晴)时,精神病人起床徘徊、无法入睡的情况显著增加;情绪变化、行为异常的概率也比正常时多6%左右。所以江南地区流行着这样的俗语:春天到,痴子闹;菜花黄,痴子忙。
我国西南地区的阳春三月,雨水不多,昼夜温差大,经常“一天有四季,遇雨便成冬”。这样的天气和江南地区出现的“倒春寒”差不多,必须严加防范,以避免诱发或加重呼吸道和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