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亚特部服饰
美观大气,特别是红樱帽、长袍的三色镶边,妇女长袍的分割式结构与褶子都传承着部落服饰的古老特点,已成为民族服饰的标志和象征。
喀尔喀部服饰
日常将蒙古袍和坎肩作为套装使用。其坎肩种类众多,有斜襟、对襟、琵琶襟、开衩、不开杈等不同款式。青年男子和未婚少女均穿斜襟坎肩。
巴尔虎部服饰
高贵华美,尤以妇女头饰为特色,类似羊角形。女袍衣袖以齐膝长为美,灯笼袖、彩条袖箍装饰、掐腰褶皱长袍、合体而华丽的对襟奥吉。
鄂尔多斯部服饰
鄂尔多斯的妇女头饰有“头饰之冠”的美誉,尽显宫廷的富贵,头饰冠饰的后帘及侧饰以嵌绿松石的錾花银饰为核心,头饰重量约10至15公斤。
科尔沁部服饰
图案的对称是科尔沁女装的突出元素,长袍和大襟奥吉在领边、大襟、底边和袖口处以多种刺绣手法绣制花草、水鸟、云纹、盘肠等美观大方的图案。
察哈尔部服饰
传承了元代“吉顺服”的特征,以单色为主。整体设计精细合体,风格简约大方。头饰亦轻便玲珑,围箍中间嵌数个鎏金花座,镶珊瑚、松石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穿一方服。蒙古民族在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形成了不同的部落族群,因其部落不同,又呈现出不同的服饰风格,即使是同一部落,也往往因居住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差异而各有千秋。
蒙古族服饰不仅是不同族群形象特征的标志,而且蕴涵着各部落不同的文化背景。但由于文化交融,人口迁徙,原有的文化生态消失,服饰文化日益淡化,穿民族服饰的人也越来越少。同时,一些部落服饰的重点传承人、特殊技艺人,7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且年老体弱,传承难以为继……
7月11日晚,乌兰恰特大剧院流光溢彩,一曲悠扬美妙的蒙古族器乐曲《亘古风云》拉开了第六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活动之一的“蒙古族服饰和长调民歌展演”——《天地同歌》的序幕。21个蒙古族传统部落和元代时期的54套高贵华美、典雅大方的服饰让在场观众大饱眼福。
同样,作为草原文化节的一项活动,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旅游局联合主办的“响沙湾杯”第六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暨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11日开幕。来自全区11个盟市的41个代表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3个代表队参赛。蒙古国、俄罗斯布里亚特、图瓦、卡尔梅克共和国等4个代表队应邀参加蒙古族服装服饰表演。参赛和表演的代表队共50个,人数614人,350款参赛和表演服饰近1200套,是服饰艺术节举办以来参赛队伍、参与人数、服饰款式数量最多的一届。
“通过大赛的举办,人们对挖掘蒙古民族服装服饰文化内涵的意识不断增强,民间的传统服装服饰得到传承与创新,传统手工艺人、民间艺人有了发挥特长的平台,让人们更加了解蒙古各部落的服饰特点,蒙古族服装服饰受到民众的重视与喜爱。同时大赛促进了与世界民族服饰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行业民族服装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服装审美情趣的提高……”本届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评委会主任郭建说。
评委德力格尔说,作为历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评委,他深有感触。前几届比赛参赛代表队少,服装服饰表现单一,到今年参加艺术节的国内外50个代表队进行展示,而且盟市代表队每年都有当地新的服装服饰亮相,看出对草原文化的挖掘和重视。这些记载着蒙古族传统民族文化的服装服饰,在引起社会重视的前提下有望被很好地传承。
造型各异的头饰、琳琅满目的腰佩,都展示着蒙古族浓厚的历史文化。在场的观众无法按捺心中的激动,纷纷拿出望远镜观看,并用相机拍下了眼前这难忘的场景。忙着拍照的呼和浩特市民武亚丽对记者说:“今天的演出太精彩了,我从这些传统服饰中了解了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
让蒙古族服饰艺术走向世界
作为一道最亮丽的色彩,蒙古族服饰就是蒙古族人民为世界涂抹出一幅斑斓的画卷。
蒙古族服饰,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像一幅幅流动的图画,彰显着与众不同的民族神韵。
蒙古族服饰之美,美在千姿百态的款式上,美在丰富而又搭配恰当的色彩上,款式之多绝无仅有,色彩艳丽堪称一绝。蒙古民族在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形成了不同的部落族群,因其部落不同,又呈现出不同的服饰风格,即使是同一部落,也往往因居住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差异而各有千秋。蒙古族服饰不仅是不同族群形象特征的标志,而且蕴涵着各部落不同的文化背景。
蒙古族服饰按部落大致可分为:鄂尔多斯、乌珠穆沁、乌拉特、科尔沁、和硕特、布里亚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喀喇沁、喀尔喀、巴尔虎、苏尼特、察哈尔、阿布嘎等。
蒙古族服饰主要以蒙古袍、帽子、坎肩、蒙古靴为主,加以各种佩饰以及长短坎肩。蒙古袍大多采用织锦缎、丝绸、布帛为面料。蒙古靴以家畜皮、布帛为面料。款式又根据自然环境、部落习俗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巴尔虎部服饰高贵华美,乌珠穆沁部服饰色泽艳丽,布里亚特部服饰美观大气,鄂尔多斯部服饰庄严华丽……不管是哪个部落的服饰,都是蒙古民族文化的积淀,都闪烁着民族的智慧。
保护和传承包括蒙古族服饰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像蒙古族服饰就已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无法回避的现实是:由于文化交融,人口迁徙,原有的文化生态消失,服饰文化日益淡化,穿民族服饰的人也越来越少。同时,一些部落服饰的重点传承人、特殊技艺人,7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且年老体弱,传承难以为继。
蒙古族服饰的保护与研究是一个大工程,首先要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设立专项资金,完善传承人保护制度,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通过上述措施,能够有效改变蒙古族服饰的现状,恢复蒙古族服饰的历史原貌。
目前,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这个平台已成为内蒙古和国内外的交流学习阵地,对蒙古族各部落服装服饰的挖掘抢救、保护传承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蒙古民族服装服饰不仅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而且具有良好的展示条件,观赏性强,容易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蒙古民族服装服饰的研制生产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正在从日常生活的穿着向节日和出席重大活动的礼服方向发展。
现代蒙古族服饰在设计上既保持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精华,又流露出鲜明的时代感和活跃的时尚精神。作为北方草原文化最具代表性内容之一的蒙古族服饰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许多学者和服装设计师探讨和研究的一项大课题。
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民族服装服饰需要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并走向世界,进一步提高蒙古族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定期举办蒙古族服饰艺术展示活动,进行广泛的艺术交流,可以让世界更加了解内蒙古的民族服装服饰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