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朋友“东游记”
2010年05月20日 15:13 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在2009年末上海的细雨中,笔者走进了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的大门。上个世纪的德式建筑在大上海绵绵细雨的滋润下,显得愈发古朴幽雅。推开行政楼执行校长办公室大门,一位高个、微胖的外籍先生微笑着,热情慈祥地迎了出来,这就是现任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执行校长、曾获浙江省“西湖友谊奖”、宁波市“茶花奖”和英国女王官佐勋章来自英国的高岩教授(Professor Ian Gow)。

两度“东游”

2004年,高岩教授作为宁波诺丁汉大学的首任执行校长来到中国。他博士研修的是日本政治,对东方文化很感兴趣,中国又是东方文化的中心。“来中国之前,我在谢菲尔德和诺丁汉大学都创立过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开设过不少相关课程。来中国是‘毫不犹豫’,中国在蓬勃发展,在全球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同时第一次参与一所中外合办大学的成立,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希望能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宁波诺丁汉大学是中国首家中外合办的高校。既为“首家”,又是“首任”,便可想而知“首创”的艰辛。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高岩教授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团队每天都会面临新挑战。”正因为是中英双方的“合办”,尽管大家的初衷是好的,大方向也都一致,但各方在教育理念及教学体系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合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分歧,好在双方都很愿意相互学习、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体制。

这一任就是三年,当学校运转进入平稳发展的轨道后,恰逢高教授退休年龄。回英国后不久,高岩教授就收到了上海理工大学的邀请,希望以他出色的国际合作办学经验,再次出山。遥远的东方,再一次吸引了他。于是,2009年,这位苏格兰老外开始了第二次“东游”。

“中国通”看中国

朋友都说高岩教授是“中国通”,但他自己却说,“我和我太太已经在一起生活了39年,但我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她;而我在中国只住了4年,因此中国对我来说,难懂多了。”苏格兰人的幽默,为我们上海冬日的访谈带来了欢笑。

谈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高岩表示最让他着迷并表示极大的尊重的是中国的儒家文化,及其对中国人思维的影响。他说:“中国的文化是没有断层的,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政府及中国人民同时也在有意识地极力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讲到教育的本行,他更是打开了话闸子。高教授觉得中英教育在理念、体制上都存在很大不同,突出体现在是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的问题上。同时,相对于英国正在缩减教育经费,中国政府反而在普及基础教育和培养高端人才上“两架马车并行”,不断增加经费投入。政府重视,高校响应,高岩教授说他很看好中国的高等教育。

家庭支持视为“港湾”

高岩教授用“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来形容其太太的作用。家庭的支持是他在异国他乡工作、生活的动力。太太凯特开朗热情,热爱中国文化,同时对中国古典音乐情有独钟。所以,当高岩教授第二次“东行”的时候,太太毫不犹豫地陪同了。在中国,凯特学习中文,还喜欢上了中国的古筝,参与中国的慈善公益活动,做一些志愿者工作,更是成了凯特的第二职业。“现在我怕就算我想回英国,她也一定会反对了。”高教授笑着说。

在上海,高岩教授一家喜欢品尝各种美食,买回很多DVD,弹吉他、唱歌、打高尔夫球,在上海的爱尔兰酒吧和一群英国人一起看英国的足球赛,或是周末去周边的城市观光,累了就在家看电视、学中文。“我们已经习惯了在中国的生活,因此2007年从宁波回到英国时居然还有些不适应。”高教授笑道,“退休后我想写写书,写19至20世纪欧洲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贡献。”

2007年,为肯定高岩教授在中英两国教育合作中所作的贡献,英国女王特授予其官佐勋章(OBE),并在白金汉宫举行了隆重的勋章授予仪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